首页 > 都市重生 > 不可思议的正确幻想 > 第667章 许久之后,但却只是明天

第667章 许久之后,但却只是明天(2/2)

目录

莱尔丹这时从随身的皮质手稿夹中抽出另一页泛黄的纸页,上面用炭笔绘制着青晶阵体的剖面图,标注着 “应力缓释槽” 的结构:“《陨星谷脉记?卷三》里记载过,先祖在构建活阵时,曾在晶格应力集中处开凿过‘微槽’,用来分散灵能冲击 —— 不过手稿里只标注了微槽的深度(0.3),没提宽度和间距。我之前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细节,现在看来可能是应对晶格疲劳的关键设计。”

林夏立刻将 “应力缓释” 参数加入模型,光屏上新增了一组灰色的微槽结构图层。她根据青晶的力学特性计算微槽尺寸:“假设微槽宽度设为 0.15,间距 2,按正六边形排列覆盖应力集中区域,这样既能分散 60% 以上的瞬时应力,又不会影响灵能的整体传导路径。我现在将这个结构参数导入模型,重新推演晶格应力变化。”

键盘敲击声持续了十几秒,光屏上的应力分布图瞬间变化 —— 原本深红色的高应力区域变成了浅橙色,最大应力值降至 1.2GPa,远低于青晶的抗压极限。凯伦调出之前的损耗率公式,代入新的应力数据:“按这个应力值计算,五年后的损耗率能控制在 0.008% 以内,导能效率下降幅度可压缩至 0.6%,符合长期使用的稳定性要求。”

“但微槽结构会不会改变灵能的传导路径,导致局部出现‘灵能湍流’?” 莱尔丹忽然问道,指尖点向微槽与晶格的衔接处,“手稿里提到,先祖曾因微槽角度偏差导致‘灵滞现象’,让阵体响应延迟了 0.012 秒。我们现在设计的微槽角度是 60°,有没有数据支撑这个角度的合理性?”

凯伦立刻从背包中取出一台小型的 “灵能流模拟仪”,将微槽的尺寸、角度参数输入仪器:“这是我上周改装的设备,能模拟不同结构下的灵能流态。我们可以测试 30°、45°、60°、75° 四种角度的灵能湍流系数 —— 湍流系数超过 0.03 就会出现灵滞,低于 0.01 则视为稳定。”

仪器启动后,屏幕上显示出四种角度的灵能流态动画:30° 和 75° 的微槽处明显出现漩涡状湍流,湍流系数分别达到 0.042 和 0.038;45° 的湍流系数为 0.021,接近临界值;60° 的灵能流则呈现平稳的层流状态,湍流系数仅为 0.008。凯伦将数据投射到中央光屏:“60° 是最优角度,既不会产生灵滞,又能最大化分散应力。”

林夏这时忽然想起另一个变量,她调出陨星谷的 “灵能纯度监测日志”,指着近一个月的数据曲线:“我们之前忽略了灵能本身的纯度问题 —— 日志显示,陨星谷的自然灵能中含有 0.02%-0.05% 的‘灵翳杂质’,这种杂质由地脉中的腐殖质分解产生,会附着在阵体的导能通道内壁,长期积累会导致导能效率下降。上周三的监测数据显示,杂质浓度达到 0.045% 时,导能效率已下降 0.8%。”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