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苏定方演义 > 第311章 李世民登基称贞观天子,改元贞观

第311章 李世民登基称贞观天子,改元贞观(1/2)

目录

武德九年的秋阳,格外澄澈。太极殿广场上,崭新的红毡从丹陛一直铺到朱雀门,像一条蜿蜒的红毯,将整座皇城都衬得暖意融融。晨鼓刚过三遍,文武百官便已按品级分列两侧,绯色的朝服、青色的官袍、紫色的绶带在风里轻轻翻飞,宛如一片五彩云霞。广场四周,金甲卫士手持长戟肃立,戟尖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既显皇家威仪,又藏着几分新朝初立的郑重。

殿内,礼官捧着传国玉玺缓步走出,那方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玺,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历经数朝更迭,此刻正等待着新主人的接手。李世民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玄色衣料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纹样,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九五之尊的威严。他步伐沉稳,在礼官的引导下踏上丹陛,腰间玉带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玉钩碰撞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里格外清晰。

当礼官将传国玉玺捧到他面前时,李世民的指尖轻轻触到玉玺的纹路,那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来,让他忽然想起许多年前——彼时他还是少年,在晋阳宫的庭院里,父亲李渊曾拍着他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许:“世民,这天下,终要交到有担当者手中。”那时他尚不懂这句话的分量,只觉得父亲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如今站在太极殿的最高处,望着阶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望着他们眼中的敬畏与期盼,他才真正明白,这“担当”二字,扛着的是万里江山,是万千黎民的生计。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突然响起,震得殿角悬挂的铜铃轻轻摇晃,清脆的铃声与朝拜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新朝最动人的序曲。李世民抬手虚扶,声音沉稳而有力:“众卿平身。”他的目光扫过阶下,看到了长孙无忌眼中的欣慰,看到了房玄龄脸上的审慎,也看到了魏徵站在文官队列中,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与期待——这些人,有的是多年心腹,有的是前朝旧臣,此刻却都为了“大唐”二字,汇聚在他麾下。

册立大典过后,御书房的窗棂敞开着,秋风吹进殿内,带着几分草木的清香。李世民褪去沉重的衮服,换上一身常服,走到案前。案上摊着一张洁白的宣纸,他提起狼毫笔,饱蘸浓墨,略一沉吟,便挥毫写下“贞观”二字。笔锋落下时遒劲如松,转折处又带着几分柔韧,墨色在宣纸上晕开,仿佛将他心中的抱负都倾注其中。

长孙无忌侍立在一旁,见他写罢,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取《周易》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之意,既显对天道的敬畏,又藏着求治之心,此二字,足以定新朝气象。”

李世民放下笔,看着宣纸上的“贞观”二字,指尖轻轻拂过纸面:“贞观,不止是顺应天道,更要让百官正直,让百姓安康。”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昨日户部核查户籍,奏报关中尚有数千流民,多是前些年战乱所致。传朕旨意,即刻开仓放粮,赈济流民;再令京兆府与周边州县,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民以食为天,先让百姓有饭吃、有田种,这江山才能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