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再最后调试一次(1/2)
组装工作从次日清晨开始。
沈良站在仓库中央,眼前摆放着一堆零部件。
结晶器、冷却水箱、液压缸、传动轴,每一件都是这个月来的心血。
“先上底座。”他指挥道。
老张和王大山抬起厚重铸铁底座,小心翼翼放到预定位置。
底座足有三百斤重,两人累得满头大汗。
“歪了!”沈良蹲下身,拿出水平仪测量,“往左挪三毫米。”
老张喘着粗气,又把底座挪了挪。
“再来。”
“还差一点。”
“好,就这儿!”
水平仪的气泡终于居中。沈良直起腰,抹了把额头。第一步算是稳了。
刘建国搬来液压缸,沈良接过来仔细检查接口。螺纹有些毛刺,得处理干净。他从工具箱里翻出锉刀,蹲在地上细细打磨。
“沈工,用不着这么细吧?”刘建国挠挠头,“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沈良抬起头,“液压系统要是漏油,整台设备就废了。”
刘建国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话。
打磨完毕,沈良把液压缸装上底座。螺栓一个个拧紧,力度要均匀,不能有松动。
老张递过来扳手。
“用这个,省劲儿。”
沈良接过扳手,卡住螺帽用力拧。咔哒一声,螺栓紧固到位。
接下来是传动系统。
齿轮、链条、轴承,一样样装配上去。沈良手里拿着图纸,每装一个零件都要对照核对。
“王师傅,润滑油准备好没?”
“在这儿呢。”王大山拎起油壶晃了晃。
“给轴承上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沈良比划着,“大概这么多就够。”
王大山点头,拿着油壶小心翼翼往轴承里滴。
仓库里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傍晚。
几个人累得腰酸背痛,但没人喊累。大家都明白,这次能不能成,就看这几天了。
第二天继续组装。
结晶器是核心部件,必须严丝合缝装进冷却水箱。沈良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确保每个接口都分毫不差。
“慢点,再慢点。”他指挥老张,“别碰到边缘。”
老张额头青筋暴起,双手稳稳托住结晶器。这玩意儿不重,但尺寸精度要求高,稍有差池就装不上。
沈良蹲在旁边,目光紧盯接口位置。
“下去一点。”
“再往左。”
“好,就是现在!”
咔——
结晶器严丝合缝卡进水箱。
老张长出一口气,手臂都在发抖。
“成了?”
沈良检查一遍接口,确认无误后点点头。
“成了。”
仓库里响起一阵欢呼。
但沈良没有放松。最难的部分还在后面——电控系统和液压系统的对接。
刘建国把电控柜推到设备旁边,开始连接线路。一百二十个继电器,对应几十个控制点,每一根线都不能接错。
沈良拿着电路图站在旁边,逐一核对。
“这根接错了。”他指着一根蓝色电线,“应该接到第三个端子。”
刘建国赶紧改正。
“还有这根,位置不对。”
“这个继电器型号不匹配,换一个。”
整整三天,两人对着电控柜反复检查、调整。每一根线、每一个接点,都要确保万无一失。
到第四天下午,所有线路终于接完。
“试一下?”刘建国擦了擦手心的汗。
沈良深吸口气。
“试。”
刘建国合上电源开关。
嗡——
电控柜发出低沉嗡鸣声,继电器纷纷动作。咔嚓咔嚓的声音此起彼伏,像连珠炮似的响个不停。
沈良紧盯着指示灯。绿灯一个个亮起,液压泵启动,传动轴开始转动。
“动了!”老张兴奋大喊。
设备缓缓运转起来,虽然还没装铜水,但机械结构已经可以正常工作。
沈良盯着转动的传动轴,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一半。至少机械部分没问题。
“先停下。”他喊道。
刘建国关掉电源,设备慢慢停止运转。
“检查一遍。”沈良吩咐,“看看有没有松动,有没有异响。”
几个人围着设备转了一圈,仔细检查每个连接点。
“没问题。”老张确认道。
“液压系统也正常。”王大山补充。
沈良这才稍微放松些。
“明天浇铸实验。”他说,“到时候就知道能不能用了。”
当晚,沈良在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脑子里全是那台连铸机。零件能装上,不代表就能正常工作。浇铸过程中温度高达一千多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台设备报废。
他翻身坐起,点上一支烟。
窗外夜色深沉,远处厂房灯火通明。钢铁厂从不休息,高炉日夜运转,生产线永不停歇。
而他,也不能停。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赶到仓库。
老张已经在了,正给设备做最后检查。
“沈工,准备好了。”老张说,“铜水厂里会派人送过来。”
沈良点点头,又把设备检查一遍。结晶器、冷却系统、液压缸、传动轴,每个部件都运转正常。
九点整,一辆小推车推进仓库。
车上放着一个坩埚,里面是刚从高炉取出的铜水。橙红色液体散发着逼人热浪,空气都被烤得扭曲变形。
“小心点。”沈良提醒,“别洒出来。”
两个工人抬起坩埚,缓缓走向连铸机。所有人屏住呼吸,目光紧盯那团火红液体。
“准备。”沈良站在电控柜前。
“好了。”老张回答。
“开始!”
刘建国按下启动按钮。
电控柜嗡鸣声骤然升高,液压泵全速运转,传动轴飞快旋转。冷却水哗啦啦流进水箱,结晶器开始降温。
“浇!”
两个工人倾斜坩埚,炽热铜水倾泻而出。
橙红色液体注入结晶器,瞬间冒起白色蒸汽。嗤嗤声响个不停,整个仓库都弥漫着金属气息。
沈良死死盯着温度表。
一千二百度。
一千度。
八百度。
“冷却正常!”老张喊道。
传动轴带动结晶器缓缓移动,铜水在里面快速凝固。不到两分钟,一根铜棒就从另一端伸出来。
“成了!”刘建国激动得跳起来。
但沈良没有放松。他拿起游标卡尺,测量铜棒直径。
五十毫米,误差零点一毫米。
又检查表面,光滑平整,没有裂纹。
“再来一次。”他冷静说道。
第二次浇铸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