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抵达莫斯科(上)(1/2)
在基辅这座沸腾的工业熔炉中短暂停留了数天,哈依姆告别了那片由钢铁、汗水与蒸汽交织而成的热潮,带着对欧亚联邦初步的认知,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高速列车。
窗外掠过的景色,如同被精密编排的视觉叙事,从连绵不绝、烟囱林立的工厂区,逐渐过渡到广袤无垠而又异常平静的欧亚大平原,再到一望无际、被先进算法精心规划的自动化农业带,每一寸土地都透着工业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奇妙平衡。
哈依姆敏锐地注意到,越向北深入,越接近欧亚联邦的心脏地带,那种在基辅和利沃夫随处可见的、粗犷而充满力量的工业气息便越发收敛。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精致、更加宏大,甚至带着一丝冷峻的秩序感。这不仅仅是景观的变迁,更是联邦治理理念由外而内、从边陲到核心的深刻体现。
沿途经过的城镇,新式建筑开始显露出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新俄式美学”。这些建筑并非一味追求未来主义的奇形怪状,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主义的雄伟与未来主义的流线型设计。
高耸入云的尖顶,常常让人联想到哥特式教堂或斯大林时代的七姐妹大厦,它们与厚重而坚实的花岗岩基座形成稳固的支撑,共同承载着闪烁着冷冽光泽的玻璃幕墙,以及连接不同建筑、在空中蜿蜒延伸的流线型空中走廊。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存在,它们更是欧亚联邦力量、荣耀与民族自豪感的沉默宣言。它们好似一个个矗立在大地上的钢铁巨人,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宣告着这个新生帝国的勃勃雄心和对未来的掌控。
与此同时,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在这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人驾驶的磁悬浮列车,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专属轨道上疾驰,几乎听不到摩擦声,只留下空气被撕裂的微弱嘶鸣。
空中,总能见到掠过天际线、密集而有序的无人机群。这些并非哈依姆在边境地区常见的军事侦察或巡逻无人机,而是高效地执行着物流配送、城市测绘、环境监测乃至空中交通管理等多种民用任务的智能载具。它们在空中织就一张无形的网络,支撑着城市的日常运行。
连绵的农田里,智能播种机和收割机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如同训练有素的机器人大军,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耕作和收割。它们的机械臂精准而高效,每一次作业都精确到厘米。
哈依姆甚至注意到,许多服务行业——从大型交通枢纽的自动化检票员,到公共区域负责清洁和维护的智能机器人——都已经被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它们高效、安静,几乎不引人注意,就像是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无数个无声齿轮,默默地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然而,在这种令人惊叹、近乎完美的现代化进程中,哈依姆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平静”。与他在利沃夫和基辅所见到的,或多或少能看到军事车辆在街头巡逻、身着制服士兵荷枪实弹执勤的景象不同,越接近莫斯科,公开的军事部署反而越少。除了那些在关键设施值守的必要执勤警员,几乎看不见有军人的身影在城市中出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