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林世昌(2/2)
陈砚秋看向街道不远处,果不其然,法兰西洋行的大门也缓缓关闭,葡萄牙商馆的伙计更是搬着沉重的木箱堵在门口,连门楣上那块刻着“通商互利”的木牌,都被匆匆卸了下来,扔进了后院。
潮州知府衙门的花厅里,林世昌捏着《中华日报》,目光在“三级法院年内将于府州落地”的字句上停了许久,才对着师爷马彬缓缓开口,语气里满是倦怠。
“这新政的脚步,实在是太快了些。去年初推度量衡新制,底下商户多有抵触,咱们虽按章程派了人去市集宣讲、校订量具,可那些用惯了老秤老尺的人家,暗地里仍照旧行事,也只能徐徐图之,总不好强逼。”
林世昌端起微凉的茶盏抿了一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
“年中要办母婴保育院和育婴福利院,选了城郊闲置的旧屋改造,也按数招募了人手,只是地方偏远,百姓知晓的不多,日常照料上,难免有顾不过来的地方。
到了年底建中华烈士陵园,也是按规制圈了地、立了碑,还没来得及细究,这新的差事又下来了。”
马彬捧着刚整理好的文书,顺着他的话头道。
“大人所言极是,新政繁杂,桩桩件件都要兼顾,确实不易。
只是今年这三级法院,报纸上说得郑重,巡抚衙门那边怕是会格外关注。”
林世昌轻轻放下茶盏,眉头微蹙:“关注是自然的。
只是建法院需选合适院址,还要从政法大学调派懂律法的人才,本地又缺乏熟悉新司法流程的人手,怕是得慢慢筹备。
更要紧的是,这法院一落地,往后地方上的案子,便要按新规矩由他们断判,咱们府衙手里权力,可不就被分走了?
眼下先把选址的事勘察清楚,后续的章程细则,再逐步商议不迟。”
马彬捧着文书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更低。
“大人您说得在理,不单是法院分权的事。
去年朝廷开放通商新政,潮州城涌进来的洋商就没断过,本地商户哪争得过?
林记绸庄上个月差点兑出去,陈记钟表行的存货堆了半库房,不少人来诉苦,说朝廷只管颁布新政,哪管民间百姓死活。”
林世昌端起茶盏,嘴角先勾起一抹淡冷笑意。
“当今皇上……眼里就没些祖宗的规矩!好好的学子不教经史子集,反倒派去西洋学那些‘奇技淫巧’,回来满口都是‘几何’‘算术’,连《论语》都背不利索!
还有那新商法、证券交易所,把‘买卖’弄得花里胡哨,哪有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诚信经商’实在?
皇上在京城听留洋学子讲海外见闻觉得新鲜,哪晓得咱们地方上,多少人家靠着‘转手洋货’‘守着老铺’过活?”
林世昌指尖在桌案上轻轻敲了敲,语气添了几分沉稳的算计。
“但这话不能摆在明面上,你去给警察局林飙递个话,就说巡抚衙门盯着通商的事,再有人在洋行门口闹事,让他们务必‘及时赶去’,场面要做足,到了现场驱散几个人,呵斥两句就行,别真把人抓了。
毕竟这些闹事的,背后连着本地商户的利益,咱们要是较真,反倒落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名声,两头不讨好。”
马彬立刻心领神会,连忙点头:“大人考虑得周全,下官这就去传信。
另外,法院筹备的事,是不是还按之前说的,先把勘察队调去偏远乡镇,多耗些时日?”
林世昌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新政公文,语气里满是无奈。
“就这么办。先把西洋商户的事应付过去,别让巡抚衙门抓住把柄。
法院的事多拖一日,咱们手里的权就多握一日。
至于那些本地商户……他们自会寻些‘稳妥’的法子谋生,咱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倒比强推新政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