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木牛流马(2/2)
这事没多久就传到了开封府尹的耳朵里。府尹听说有木工复原了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当即派人把王二柱和木牛请到了府衙。府尹亲自试验了木牛的性能,又仔细询问了构造,当即决定把这事上报朝廷。“如今西北战事吃紧,粮草运输困难,若这木牛流马真能大规模制造,定能解朝廷燃眉之急。”
半个月后,朝廷的旨意下来了:召王二柱进京,在工部指导工匠制造木牛流马,所需材料一概优先供应。
王二柱带着残卷和图纸,跟着太监进了京城。工部的工匠们起初对这个来自民间的木工并不信服,觉得他不过是运气好造出了个小玩意儿。可当王二柱详细讲解了木牛的构造原理,演示了机关的运作,还当场指导工匠造出了第二头木牛时,所有人都服了。
工部尚书亲自督办此事,召集了京城最顶尖的木工、铁匠和石匠,按照王二柱的图纸大规模制造木牛流马。王二柱每天泡在工坊里,手把手地教工匠们打磨零件、组装机关,常常忙到深夜。他发现残卷上还有流马的图样,流马比木牛更轻便,速度更快,适合在狭窄的山道上行走,便趁着空闲时间研究流马的复原。
三个月后,第一批一百头木牛和五十头流马制造完成。朝廷派了官员前来验收,在京郊的官道上进行了运粮试验。木牛每头载重三石,牛马载重两石,行走时平稳省力,就算遇上坑洼路面也不易倾倒。验收官员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将这些木牛牛马送往西北前线。
消息传到西北,将士们起初也半信半疑。可当他们看到木牛流马不费人力物力,就能源源不断地把粮草运到军营时,都欢呼雀跃。之前运粮需要一百个脚夫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用十头木牛就够了,大大节省了人力,粮草运输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汴京城里,王二柱成了名人。百姓们都称他为“当代鲁班”,不少木工铺都来向他请教技艺。可他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模样,每天除了在工坊指导工匠,就是回到临时住处研究残卷。王老汉也被接到了京城,看着儿子如今的成就,笑得合不拢嘴。
这天,王二柱正在研究流马的改进方法,忽然听到工坊外传来争吵声。他出去一看,只见几个来自蜀地的老工匠正和工部的工匠争执不休。“这木牛流马根本不是武侯当年的模样!”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工匠激动地说,“当年武侯在蜀地造的木牛流马,能爬山越岭,甚至能自动转向,哪是这般简陋的样子!”
工部的工匠不服气:“这木牛流马能载重能省力,已经帮了朝廷大忙,怎么能说简陋?”
王二柱走上前,恭敬地对老工匠作了个揖:“老丈息怒,晚辈王二柱。晚辈只是根据残卷复原,若有不对之处,还请老丈指点。”
老工匠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态度诚恳,怒气消了些:“罢了罢了,也不能怪你。武侯的木牛流马图纸早已失传,你能凭着残卷复原到这般地步,已是不易。” 他叹了口气,“我祖上曾是武侯麾下的工匠,听祖辈说,当年的木牛流马内部有更精密的机关,还有‘刹车’的装置,遇到陡坡也不会下滑。只是这些技艺,早就没了传人。”
王二柱眼睛一亮:“老丈,您知道那些机关的大概构造吗?”
老工匠想了想,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木牛的舌头不仅能控制行走,还能控制停驻,里面有个‘牙板’,卡住齿轮就能让木牛停下。流马的轮子是特制的,上面有凹槽,能咬住山道上的石板。”
得到老工匠的指点,王二柱如获至宝。他立刻重新研究图纸,结合老工匠的描述,对木牛流马进行改进。他在木牛的舌头处加了牙板机关,果然实现了随时停驻的功能;又给流马的轮子加了凹槽,让它在山道上行走更加稳固。改进后的木牛流马性能更上一层楼,很快就投入了批量生产。
半年后,西北战事传来捷报,朝廷说是木牛流马及时运送粮草,为战事胜利立下了大功。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召见王二柱,封他为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赏银五百两。
进宫那天,王二柱穿着朝廷赏赐的官服,心里却有些不安。他只是个喜欢琢磨木头的工匠,从来没想过当官。在金銮殿上,皇帝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想了想,叩首道:“陛下,臣别无所求,只求陛下能让臣继续研究木牛流马,改良技艺,造福百姓。”
皇帝哈哈大笑:“朕就喜欢你这务实的性子。准了!朕给你拨专款,建一座专门的工坊,让你潜心研究。”
王二柱谢了恩,退出金銮殿。阳光洒在宫墙上,他看着远处的汴河方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蹲在门槛上啃炊饼的自己。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木牛流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古老的发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光彩。
后来,王二柱在京郊建了一座工坊,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仅改良了木牛流马,还根据其原理造出了更多实用的机械,比如用于灌溉的水车、用于织布的织机。这些机械传入民间,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劳作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多年后,王二柱老了,头发也白了。他把自己的技艺和图纸都传给了徒弟们,嘱咐他们:“机械之道,在于利民。无论造出什么东西,都要想着能帮百姓省点力、多挣点粮。”
他常常坐在工坊的门槛上,看着徒弟们打造木牛流马,就像当年看着爹修独轮车一样。夕阳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洒在那些即将运往各地的木牛流马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汴河码头的脚夫们早就不用再推沉重的独轮车了,他们赶着木牛流马,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号子声也变得欢快起来。
而那本泛黄的残卷,被王二柱珍藏在匣子里,传给了子孙后代。残卷的扉页上,他加了一句话:“武侯之智,不在奇巧,而在利民。后辈当铭记,技为民生,方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