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雄关铁火(1/2)
弘光五年的春风吹过秦岭北麓,却带不起一丝暖意。
大散关如一头负伤的巨兽匍匐在群山之间,关墙上密布的战痕无声诉说着这一年来的惨烈厮杀。
一年前,李定国夺得汉中,挥师北上,连克陕南诸县,兵锋直指这座天下雄关。
然而,清廷陕西总督孟乔芳老辣持重,坐镇大散关,凭借天险,深沟高垒,据险不出。
李定国率部数次仰攻,皆因关墙险峻,清军防守严密,最后还是铩羽而归。
孟乔芳深谙“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之不仅凭险固守,期间数次主动出击,命麾下骁将赵良栋、孙思克各率精兵,轮番出关争夺陈仓道控制权。
那是一场持续百余日的拉锯血战,赵良栋的河西铁骑如狂风般席卷山道,孙思克的步兵方阵则如磐石般步步为营。
两军在这条古道上反复厮杀,如今关前那片山坡上,新旧尸骸层层相叠,枯草丛中仍可见折断的兵刃。
明军依托弘光皇帝亲自规划的后勤体系,从四川盆地北上的粮船络绎不绝,汉江航道上的运输昼夜不息。
当赵良栋再次率部猛攻凤县时,他惊讶地发现明军的弹药仿佛取之不尽。
侧翼迂回的孙思克部,更是在丹水畔遭遇了明军新到的精锐援军。
“明军箭矢竟比落叶还密!“负伤败退回关的赵良栋如是禀报。
孟乔芳无数次在关楼上远眺,只见陈仓道上明军旌旗如云,新建的十二座堡寨如铁锁般将这条通道牢牢控住。
孟乔芳知道,这场战争不如说是后勤之争,清军已经输了。
李定国虽未能破关,却将这道天险变成了消耗清军实力的泥潭。
~~~
关城往南四十里,黄花岭深处,一头钢铁巨兽正在苏醒。
黄花岭又称黄花驿,是陈仓道北上关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参天古木掩映的山谷中,十数座高炉日夜不息地喷吐着赤焰,将天际映成诡异的橘红色。
溪水被一道道水坝改道,驱动着沉重的水锤起落如雷,赤裸上身的工匠在炉火间穿梭,汗水滴在灼热的沙模上瞬间蒸腾成白汽。
这里有着大明军器司设立的一座炮坊,已经悄悄运转了整整一个秋冬。
李定国站在新建的望台上,玄甲上凝结着夜露,他注视着工匠们将最后一炉铁水浇铸进炮模,蒸腾的热浪扭曲了视线。
“李将军,最后十门七日内可成。”军器司总管冯厚敦指着谷中林立的炮身,“按陛下设计的图样,每门重一千三百斤,用黄花驿特产的栎木炭煅烧,可耐连续轰击。”
李定国点点头,“有了这六十门破虏大将军炮,足以敲开大散关那个乌龟壳了。”
这些在秦岭腹地诞生的火炮,炮管比传统红衣大炮短上三尺,壁厚却增加两指,称之为“破虏大将军炮”。
最精妙的是炮车设计,采用了精铁打造的轴承结构双轮炮车,轮缘包着熟铁,转动时发出的噪音比传统炮车小了七成。
这一切设计,都是为了适应秦岭山道的运输。
山谷深处,工兵营正在拓宽通往大散关的驿道,新设计的炮车在测试中展现出惊人性能。
在坡度三十度的山道上,炮手们轻松地调整着炮车尾部的制动棘轮,将火炮稳稳固定在斜坡上。
“总爷,这轴承设计当真精妙。”窦名望手中捧着一个拆开的轮轴装置,嘿嘿笑道,“用精钢珠分隔内外轮毂,运转时摩擦力大减,千余斤的火炮,只需两匹骡马便能拉动,在山道上每日能行进二十里。”
李定国抚过滚烫的炮身,眼中映着跳跃的炉火,郑重道:“陛下圣明,远见卓识,朝中诸臣多以为天工院耗费过巨,如今看来,陛下力排众议设立此院,不惜从内库出钱补贴,实乃圣裁独运。”
李定国轻声感叹:“宋院正曾在奏章中言,'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前'。今日观之,这破虏炮正是陛下为光复山河准备的利器。”
冯厚敦在一旁连连点头:“陛下每月必阅天工院旬报,连轴承钢珠的淬火工艺都要亲自过问。”
李定国望向南京方向,肃然拱手:“陛下宵衣旰食,运筹帷幄,授以方面之权,赐以破敌之器,定国唯有效死以报。若不能踏破雄关,直捣黄龙,他日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那些战死的兄弟。”
窦名望闻言,神色也随之肃然,说实话,他们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他忍不住摩拳擦掌,“总爷,军情司那边来了消息,小李闯已经拿下洮、岷两州,掏了阿济格的腰子,我们也是时候行动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