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中西结合的先驱者 上(1/2)
【我们曾知晓两位英年早逝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的生命虽定格在盛年,事迹却总让人扼腕叹息。】
【今天,让我们再走近一位同样以医者身份践行国际主义精神的战士 —— 更值得铭记的是,他还是新中国首位获得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就是马海德。】
天幕下
各朝古人顿时来了精神。有人凑在一起嘀咕:“还是首个入籍的外国人,这大夫怕是不一般。”
也有老者捋着胡子点头:“能让一个外邦人把根扎在华夏,定有过人之处。”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海德姆于 1910 年 9 月 26 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1927 年,他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攻读医学预科;两年后,转至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位于黎巴嫩,在美国注册成立);随后又用 3 年时间,获得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唐朝,李世民正与房玄龄议事,听闻这段求学经历,不禁颔首:“跨越三国拜师求艺,还能拿下那‘医学博士’的名号,此人治学之严谨、毅力之坚定,实属难得。我朝若多些这般肯钻研的医者,百姓病痛定能少几分。”
房玄龄补充道:“寻常人在一国学好医术已属不易,他却辗转多地汲取所长,这份眼界与格局,非普通医者能及。”
【后来,他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亚洲热病,计划跟两位同学一起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他待在中国的时间,将远超预期。】
【考察中,他发现单靠推广药物、增加医生,根本没法根治亚洲热病。只因动荡的社会与腐败不堪的反动统治者,让本就简陋的医疗设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再加上百姓朝不保夕,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讲究卫生环境了。】
明朝,郑成功望着天幕,眉头紧锁:“治疫先治世啊!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纵有再好的药、再厉害的大夫,也难挡疫病蔓延。这海德姆先生看得透彻,倒是比那些只知头痛医头的官员清醒多了。”
身旁的将领叹道:“可不是嘛!每每闹疫,也多是因地方官贪腐、民生凋敝,若能有这般看透根源的医者,或许能少些百姓受难。”
【要有效治疗亚洲热病,必须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革新。可当时腐败的高层怎会愿意这么做?这让海德姆十分苦恼。】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几位有志向的友人找到了他 —— 宋qgLg先生、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他们告诉海德姆,在他所见之外,还有一片被称为 “苏区” 的土地。】
【宋虽是孙先生遗孀,却一直亲近我党。只因当时的果党在 “微操大师” 统治下,早已腐败不堪,和孙先生在世时的政党,完全不是一回事。】
【抗战时期,她介绍了无数能人志士前往延安,对我军帮助极大。之前提到的柯棣华大夫,也是经她介绍而来。】
明朝,郑成功攥紧拳头,语气激昂:“好一位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不因身份束缚,只向正义与光明靠拢,还为不辞辛劳的引荐人才,这份胆识与远见,比那些贪生怕死的男子强上千万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