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错位时空:与古人分享日常 > 第332章 德干高原的医者初心

第332章 德干高原的医者初心(1/2)

目录

第二天,下班后。陈勇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一头栽倒在床上。他随手抓起手机,点开短视频,结果满屏都是满满的负能量,果断退了。

看样子他的信息茧房炸了,大数据推送机制失灵了.......说人话就是太久没用,号废了。

正发呆呢,天幕下。某茶馆内,突然有人问起:“天幕何不讲讲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这位柯棣华的经历”。

“是啊是啊”,茶馆内客人不断附和着,说道:“能和白大夫一起,想来也是位悬壶济世的大圣人”。

陈勇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好主意,我找找资料”。很快,陈勇便找到了关于柯棣华的资料,开始带着观众看了起来。

“1910 年 10 月 10 日,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即柯棣华)诞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绍拉普尔市一个低层中产阶级家庭。”

“父母虽家境普通,却全力支持他的学业,期盼他学成后回乡创办医院,为贫苦乡亲诊疗。这份根植于童年的济世情怀,成为他日后人生抉择的精神底色。”

天幕下,各朝古人纷纷为这份朴素的善念颔首。

明朝,朱元璋见此情景,不禁感慨万分,说道:“穷人家养孩子本就不易,还肯砸钱供孩子学医救穷人,这家父母的心肠比不少当官的都透亮。那孩子打小就揣着帮穷苦人的念头,这份根基扎得好啊!”

一旁的马皇后听后,颔首称赞道:“陛下所言极是,见微知着,其善举实在令人钦佩”。

“1936 年,柯棣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斩获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目睹底层民众因缺医少药悲惨离世的景象,逐渐意识到 “医学无法单独解决社会苦难”,开始研读马列,思考社会变革的路径。”

“彼时的他已获英国皇家外科学会考试资格,这意味着一条优渥的职业道路正在铺展,但命运的指针正悄然转向遥远的中国。”

“1937 年,中国全面抗战的消息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激荡着反法西斯青年的心。1938 年 2 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第 52 次会议应朱总的请求,作出派遣援华医疗队的决定。”

“柯棣华毅然放弃考试机会与安稳生活,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与医治抗日伤员相比,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都不算什么”。”

天幕下。

唐朝,李世民对满朝文武沉声道:“又是一位如白求恩大夫一般的人,异国青年,能为他国危难舍弃自身前程,甚至不怕丢了性命,这份大义,比不少本国将士都要坚定。想来这就是白求恩大夫和柯棣华大夫能在同一个纪念馆的原因”

房玄龄站在一旁附和:“陛下所言极是。他明知前路凶险,却还能说出‘风险不算什么’,和白大夫如出一辙,志同道合者,曰同志”。

宋朝。

范仲淹望着天幕,轻声感叹:“我当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柯棣华大夫不仅有此决心,还能身体力行。他明明能靠医术过好日子,却偏要管天下人的苦,知道光治病救不了根,这份见识,令人佩服不已!”

“1938 年 9 月 1 日,柯棣华与爱德华、卓克华等四位同伴从孟买启航,搭乘轮船经香港于 14 日抵达中国。随后辗转长沙、武汉参与战地救护。”

“当医疗队抵达重庆时,谭云山教授为五位成员各取带 “华” 字的中国名字,即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和柯棣华。柯棣尼斯从此以 “柯棣华” 之名镌刻在中国抗战史中。”

天幕下,众人对这 “华” 字的寓意颇有感触。

明朝,郑成功摸着 “华” 字的字样,对身边参军道:“这‘华’字用得好啊!他把自己的名字和中国绑在一块儿,就是把心也扎在这儿了。往后提起柯棣华,谁都会记得他是中国抗战的一份子!”

“在重庆的医疗工作,柯棣华已经全身心投入到救助伤员的事业中,然而此时噩耗传来,他突然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队员们纷纷劝他回国照料母亲与妹妹。他强忍悲痛摇头:“这里千千万万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任务未完成绝不回去,不到延安绝不罢休”。”

南宋,文天祥听闻这话,眼眶泛红,对身旁随从道:“父丧乃天大的事,他却能强忍悲痛留在异国救难,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比我当年坚守崖山还要难啊!他这颗心,比金石还坚!”

“1939 年 2 月 12 日,历经层层关卡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终于抵达延安。我军实行的 “官兵平等、军民一致” 的政策令柯棣华感到不可思议 —— 士兵月薪 3 卢比,总司令也仅 5 卢比,这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是难以想象的。”

“在拐峁医院,柯棣华将从印度带来的 X 光机无偿捐赠,并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操作。他拒绝组织给予的特殊伙食待遇,坚持与战士们同吃黑豆野菜,把缴获的罐头、滋补品全部转赠重伤员。乡亲们送来鸡蛋土特产,他总笑着谢绝,表示他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唐朝,孙思邈捋着胡须,赞许道:“他不仅医术好,心更好。自己带来的贵重器械说捐就捐,有好吃的全给伤员,乡亲们的东西也不拿,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样子 —— 不贪财、不搞特殊,心里只装着病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