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从黄埔开始 > 第291章 转折

第291章 转折(2/2)

目录

-情报与侦察据点:以哈尔滨、长春为中心,设立特务机关,渗透华北、西北等地,搜集中国军队部署、苏联军事动向等情报,为后续侵略行动提供支撑。

工业体系的嫁接,日军没收东北民族工业(如奉天兵工厂、东北纺织公司),改造为军工、轻工业体系,1940年东北的钢铁产量占全亚洲(除日本本土)的40%,机械制造能力可满足关东军60%的装备维修需求,形成“掠夺-生产-再掠夺”的闭环。

在经济方面,通过伪“满洲国”发行纸币、垄断金融,掠夺东北民众财富;强制推行“统制经济”,将东北经济完全纳入日军战时体系,使其成为不依赖本土的“独立补给区”,减轻了日军的后勤压力。

劳动力掠夺:强征中国劳工约1300万人次,用于修建军事工程(如边境要塞、铁路)、矿山开采、军工生产,其中约200万劳工死于劳累、饥饿或屠杀(如阜新煤矿“万人坑”)。

组建伪军巅峰时约20万人),负责维持东北治安、配合日军“扫荡”抗日武装,还征调大量民众参与后勤运输、警戒,解放了日军主力用于正面战场,利用东北的资源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

在沈阳的关东军司令部内,石原莞尔与板垣征四郎正相对而坐,惬意地品酌着来自故土的清酒。板垣望向石原的目光中充满了钦佩,正是眼前这个人,与自己一同策划,为帝国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石原君,如今看来,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板垣感慨道。他们二人都清楚地看到,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共产主义思想与日本共产党的影响力迅速壮大,严重威胁着东京政府。起初,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计划裁军,但红色运动运动迫使军部不仅延迟了裁军计划,反而为了镇压国内叛乱与应对海外殖民地的反抗,不得不进行扩军。

这正是日本军部乃至内阁的共识。因此,尽管需要抽调力量去围剿日益壮大的红军根据地,日军参谋总部仍不惜在国内组建新的师团负责“治安战”,而将常备师团中的精锐主力,如第10师团、第14师团等,源源不断地增援关东军。他们下定决心,无论国际社会如何反对,也必须要将三省彻底拿下,三省是支撑日本帝国未来命运的“生命线”和进一步推行田中奏折里所要实现统一世界野望的战略基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