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转折(1/2)
十一月的武汉,虽已入秋,但长江码头上依旧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不同于北方的、紧张的繁荣。
在武汉军队秘密北上之后,司令命令杜玉明亲自率领第八集团军军部,十八军,自南昌剿共前线奉命星夜兼程,终于在这一日返回武汉驻地。队伍军容严整,风尘仆仆,很快与留守武汉的装甲第一师完成汇合。第八集团军其余部队则奉命分驻湖北省内各战略要地,整个武汉三镇,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练兵场,空气中弥漫着备战的紧张气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遥远的北方。锦州血战之后,残存的东北军主力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下,已无力固守辽西,被迫全线退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这道雄关,此刻已不仅是一道地理界限,更成了一道残酷的政治与军事分界线:关外,是沦陷的故土与肆虐的敌寇;关内,是内战的悲歌。
此时的日军已经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腿,在占领东北之后军人的临时内阁提前转正,东北的沦陷为日军提供了东北沦陷对日军的具体支撑.1,战略资源的补给命脉.能源与矿产:东北的抚顺煤矿(当时亚洲最大煤矿)、鞍山铁矿、本溪湖煤铁复合体,为日军提供了战争核心原料d1931-1945年j间,日军从东北掠夺煤炭约2.23亿吨、钢铁约1100万吨,占其战时同类资源消耗量的30%-40%,直接支撑了军舰、枪炮、弹药的生产。
在农业与经济作物,在经历过了闯关东,东北军几十年的经营,此时的东北已经是华夏的粮仓,日军每年掠夺大豆(占其战时需求的90%)、高粱、玉米等粮食约1000万吨,既解决关东军及本土粮食短缺,又通过出口大豆换取外汇购买战略物资;同时掠夺亚麻、棉花等,满足军服、军工布料需求。
在稀有资源方面掠夺吉林的钼(制造合金钢关键原料)、辽宁的铅锌矿,以及森林资源(大兴安岭木材用于军工建材、铁路枕木),填补了日军稀有资源的缺口。
除了资源方面东北在军事地理枢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北与苏联、蒙古接壤,日军在此部署关东军(巅峰时达70万人),构建对苏防御体系(如修筑“满洲筑垒地域”);同时以东北为起点,1933年侵占热河、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关东军主力南下,配合华北日军推进,形成“北稳南攻”的战略格局。
-军事设施与交通:日军在东北修建了5000多公里铁路(如滨洲线、滨绥线)、密集公路网,以及大连、营口等军港,实现兵力、物资的快速转运;还建立了齐齐哈尔陆军工厂、奉天(沈阳)兵工厂等军工基地,直接生产炮弹、步枪、装甲车,成为对华作战的“前线兵工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