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从黄埔开始 > 第275章 之后

第275章 之后(1/2)

目录

918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正处于严重分裂状态。司令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通过国联调停解决争端,避免与日军直接冲突。以汪季新为首的广州国民政府则趁机加大与南京方面的对立,虽表面呼吁抗日,实则与日本暗通款曲,企图借机扩大自身政治影响力。

历史的惯性开始偏移虽然,少帅领导的东北军虽然奉命执行不抵抗政策,大批部队撤入关内,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但是在周亦云不断的电报下,少帅比历史更早的醒悟,日本人的野心,也更快的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命令。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实力派如阎西山、李德林等则公开表示支持抗日,但是他们在行动上仍保持着观望态度。

1931年华夏红党于9月20日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民众组织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红党满洲省委迅速组织抗日游击队,开辟东北抗日战场。

东北地区民间自发组成各种抗日武装。马占山率领黑龙江守军奋起抵抗,成为“九一八”后第一个大规模抗击日军的华夏将领。黄显声在沈阳组织警察部队抗击日军;邓铁梅在辽东创建东北民众自卫军。

918事变之后知识界也反应强烈。胡适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痛陈国难当头;鲁迅以笔为枪,写就多篇杂文揭露日本侵略本质;教育家蔡元培联合各界知名人士发表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文化界也迅速响应。上海电影界推出《十九路军抗日战史》等纪录片;戏剧界排演《怒吼吧,华夏!》等抗日剧目;音乐家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唱出时代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北平、上海、南京等地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北京大学学生组成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立即抗日。清华大学学生成立抗日救国会,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民间。

市民阶层积极响应。上海商会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商人们主动销毁日货,改售国货。工人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行军事训练。市民自发组织募捐活动,支援东北抗日武装。

《申报》、《大公报》等主流报纸连续发表社论,谴责日军暴行,呼吁全国团结。《东方杂志》出版“九一八”特刊,详细报道事件经过。上海《新闻报》记者冒险赴东北前线,发回第一手报道。

国际新闻社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外国友人客观报道事变真相,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他们的报道打破了日本方面的舆论封锁,让世界看到了华夏人民的抗战决心。

918发生之后的第二天,周亦云在武汉政府大楼,召开了新闻的发布会现场,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中外记者的脸庞。他身后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华夏地图,东北区域被醒目的红色标注出来。

周亦云的声音坚定而清晰的对着记者说道,“诸位,昨日,日寇悍然袭击我东北国土。在此,我代表武汉政府郑重宣告:我们将以一切力量抵抗侵略,誓死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