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重农抑商(2/2)
"低税率
"的既得利益者,洪武朝的商人们因为在
"衣食住行
"等方面的限制,以及高压之下,还算清廉的官府,还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危害。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及至朱棣
"靖难成功
"之后,朱元璋强加在商人身上的诸多掣肘和限制便被逐渐解除。
到了明朝中期之后,朱元璋针对商人制定的一些列限制更是
"名存实亡
",富可敌国的商人们肆意蓄养奴仆,穿金戴银,视朝廷律法如白纸。
每当有大明天子试图扭转现状,更改商税的时候,便会被一句轻飘飘的
"祖制
"挡回来。
终有明一朝,即便是在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
"一条鞭法
"问世之后,大明朝的商税依旧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南方的富绅豪商们声色犬马,挥金如土,而北方的百姓们则是面朝黄土,试图用勤劳的汗水,换取来年维系一家老小生存的口粮。
而造成如此
"贫富差距
"的始作俑者,其实便是大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
有些事,哪怕明知其不合理,但时间长了,便成为惯例,难以更改了。
"先生觉得该怎么改?
"望着眼前满脸严肃的曹爽,朱棣心中便是咯噔一声,随后迫不及待的询问道。
无论是未来自倭国内部开采的银矿亦或者应运而生的海运,均是关系到大明的国祚,以及朝廷能否在草原上广修喇嘛庙,不费一兵一卒,便征服蒙古鞑子的宏图霸业,他焉能无动于衷。
"从头整改。
"
在朱棣猛然瞪大的双眼中,曹爽像是拿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脸上写满了凝重和肃穆。
大明如今的商税制度可谓是漏洞百出,假若朝廷维持现状,而不予以改变,一旦倭国的白银早于原本的历史,提前两百年流入大明,短时间内或许还瞧不出来什么,百姓和朝廷皆大欢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商税制度不完善的弊端便会渐渐暴露出来,乃至于直接影响到大明的社会稳定。
千万不要怀疑海上贸易所蕴藏的滔天财富。
明末清初动荡之际,割据福建拥兵自重,继而拥立
"隆武帝
"的郑芝龙,其早年间便是在海上打家劫舍,并四处进行贸易的
"海贼
"。
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郑芝龙便靠着麾下的
"船队
"积攒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并靠此招兵买马,割据整个福建。
管中窥豹,此事足以印证海上贸易究竟会带来何等恐怖的收益。
"对,从头整改。
"
"趁着大明的跟还没有烂到骨子里,尚有整改的空间,否则悔之晚矣。
"
许是怕眼前的燕王朱棣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曹爽微微侧身,在其惊恐的眼神中,缓缓吐露了几个字眼。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燕王朱棣像是吓到了一样,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并且毫不犹豫的自桌案上起身,疾步朝着外间而去,声音急切的呼喝道:
"还请先生放心,本王这就进宫去见父皇。
"
见状,在角落处屏气凝神多时的马和先是规规矩矩的朝着曹爽行了一礼,随后便朝着燕王追去,眼眸深处同样涌现着一抹惊恐。
尽管刚刚曹爽的声音轻微,但因为书房落针可闻的缘故,依旧被他清楚的捕捉到,曹爽向燕王殿下耳语的三个字:张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