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重农抑商(1/2)
自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之后,便是在承袭前元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朝各代的教训和经验,陆续出台了一些列有助于恢复民生,改善百姓生活条件的政策。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国策便是
"重农抑商
"。
在朱元璋看来,那些生性逐利,不事生产的商人们对于国家而言,除了平白消耗粮食之外,没有半点益处,就好似田地里的蛀虫。
为此,朱元璋针对这些商人,在
"衣食住行
"等方面均是做出了限制,间接限制了其活动范围,避免商人们流动性过强,从而向蒙元的色目人一样,在积攒了大量的钱财之后,为大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但因为商业活动受限,商人的收入便会减少,朝廷自然而然便需要降低税收,继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过去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上至中枢朝廷,下至地方政府,机会从未出台过任何政策,以干涉民间经济,并衍生一套完整的征收方案。
此等弊端便导致了大明的商业活动虽然仍不敢与前宋时期相提并论,但也呈现出
"欣欣向荣
"的态势,可朝廷的商税收入却依旧和国朝初年时持平。
更要紧的是,包括朱元璋和朱棣在内的多位大明天子,均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想当然的将国家税收的重担压到了
"田税
"的身上,均摊到了市井百姓的身上。
...
...
"先生是觉得,我大明的商税制度存在漏洞吗?
"
因为知晓眼前的曹爽绝不会
"无的放矢
",在经过短暂的错愕过后,燕王朱棣便是眼神炽热的询问道。
正如眼前的曹爽所说,假若日本倭国真的存在着产量足够大明挖掘数百年而不衰竭的巨大银矿,因为蒙元干涉,中断多年的
"海上丝绸之路
"必将重新复苏。
届时大明的
"商税
"收入也将会迎来井喷式的增长。
"确实有所不妥。
"迎着燕王朱棣火热的眼神,曹爽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并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咱们大明的商税,太低了。
"
后世曾有人调侃,大明的商税就好似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大明建国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朝廷却始终未能制定一套系统性的征收方案,导致各地官府针对不同货物,不同品类,征收的标准也参差不齐。
不仅如此,因为朱元璋
"重农抑商
"的缘故,大明商税的税率也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例如在南京城中随处可见的酒楼酒肆,洪武年间的
"酒税
"约为五万贯,而偏居一隅的南宋朝廷,每年光是靠着
"酒税
",便能够获利超过两千万贯,差距宛如鸿沟。
至于
"茶税
",
"布税
",
"房税
"等名目也是远远高于朱元璋规定的税率。
而作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