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剧组街溜子咋还穿到北宋知否剧了 > 第619章 高丽使者的懵逼:太子的无奈

第619章 高丽使者的懵逼:太子的无奈(2/2)

目录

赵祯一听,原本有些萎靡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他赶忙坐直了身体,目光炯炯地看着包拯,急切地说道:“包卿,快与朕详细说说你的想法,朕愿闻其详。”

包拯微微摇头,脸上带着谦逊的神情,说道:“官家,臣不敢贪功。此前智勇爵剿灭西夏回朝之际,臣曾有幸与智勇爵闲聊。当时,臣心中疑惑,便问智勇爵为何不顺道把吐蕃也一并拿下。臣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智勇爵当时说,吐蕃地处苦寒之地,物产并不丰富,且当地民风极为彪悍,极难教化。拿下吐蕃,于我朝而言,除了能让版图看起来大一些,并无太多实际益处,不过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吐蕃气候苦寒,导致粮食产量极低,但当地的畜牧业却比较发达。基于此,我们只需切断通往吐蕃的商路,在关键地段设置坚固的关隘,同时建立榷场。如此一来,他们若想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拿牲畜来换取粮食。长此以往,他们必然会对我朝产生依赖。到那时,我们便可不费一兵一卒,仅凭粮食就能牢牢控制吐蕃,使其成为我朝稳定的畜牧场,源源不断地为我朝提供肉食。如此做法,不比劳师动众打下一个可能成为累赘的地方强得多吗?”包拯言辞清晰,逻辑严密,将这一策略阐述得明明白白。

殿上众人听了包拯的一番话,不禁陷入沉思,各自在心中权衡着这一策略的利弊。

大殿之上,气氛随着包拯的计策陈述而悄然改变。一位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臣,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缓缓站了出来,向赵祯躬身行礼后,笑着说道:“官家,此计当真是妙不可言啊!哈哈,长久以来,我们总是想着以武力征服四方,却未曾想过这般巧妙的迂回之策。一处关隘,一座榷场,竟能让那向来桀骜不驯、难以驯服的吐蕃,不得不低下头来,乖乖俯首称臣。如此一来,岂不比我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无数精力去兴兵攻打他们要强太多了吗?不仅能避免将士们无谓的牺牲,还能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掌控吐蕃的目的,实乃上上之策啊!”老臣的话语中充满了赞叹,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紧接着,户部的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他神色庄重,有条不紊地禀报道:“禀官家,若依此计施行,我们还可通过精准控制对吐蕃粮食的输出量,来巧妙地控制吐蕃的人口数量。您想啊,吐蕃粮食产量本就极低,对我们的粮食依赖度极高。一旦我们控制了粮食供应,他们的人口增长必然会受到限制。人口数量减少了,他们能够组建的军队规模也必然会随之缩减。如此一来,便能从根源上防范吐蕃可能对我朝造成的威胁,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啊。”这位大臣从经济与人口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此计的深远意义,让在场众人对包拯的计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赵祯听了诸位大臣的发言,不禁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认可之色。他心中暗自思忖,此计确实周全,既能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损耗,又能实现对吐蕃的有效控制。然而,就在这时,一位大臣神色严肃地站了出来,向赵祯躬身禀奏道:“禀官家,顾候此次出征吐蕃,战事进展极为不利,虽说事出有因,吐蕃之地确实存在诸多特殊状况。但顾候身为军事主官,理应提前对各种情况进行详尽的洞察与分析。然而,他却贸然突进,最终导致我军将士出现伤亡。如此失职之举,实在是难辞其咎。还请官家明察,予以裁决。”这位大臣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原本因计策讨论而略显轻松的气氛,再度变得凝重起来。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赵祯,等待着他的决断。

“臣附议!”“臣附议!” …… 几位大臣纷纷出声附和,他们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愈发加重了这严肃的气氛。这些大臣们表情凝重,态度坚决,显然认为顾廷烨此次的失误不可轻易饶恕。

赵祯面色沉静,并未马上开口回应。他缓缓转头,目光落在太子赵宗实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探寻:“太子,你认为此事该如何处理?”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却如同一把重锤,直直地砸向赵宗实的心坎。

赵宗实心里瞬间把顾廷烨骂了个狗血淋头。他心里无奈的很啊!原本,他对顾廷烨寄予了极高的厚望,满心期待着顾廷烨能在吐蕃立下赫赫战功,为自己在朝堂上增添几分威望。可谁能想到,最终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糟糕透顶的结局。哪怕顾廷烨只是与吐蕃对峙一场,好歹也能说得过去,不至于让他在父皇和众大臣面前如此狼狈。现在可好,父皇将这个烫手山芋抛给了他,让他左右为难。他心里清楚,若不为顾廷烨开脱,以后谁还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呢?可问题是,该怎么为顾廷烨找借口,才能让众人信服呢?就在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内心焦急如焚之时,仿佛是上天听到了他的祈求。

一位大臣适时地站了出来,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这位大臣神色恭敬,有条不紊地说道:“禀官家,顾候此次过失重大,但鉴于此事涉及军事诸多细节,臣以为,应先将此事交于兵部,让兵部详细商议顾廷烨的罪责。兵部对军事事务更为熟悉,能够从专业角度做出全面且公正的评判。待兵部商议出结果后,再呈交官家圣裁,如此方能彰显我朝律法的公正与严谨。”

赵宗实听了这位大臣的话,心中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赶忙接口道:“儿臣也认为此议甚妥。父皇,兵部在军事方面经验丰富,由他们先行商议,必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最后再由父皇定夺,实乃两全之策。”

赵祯听了二人的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饱含深意的笑容。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赵宗实,似乎洞察了他内心的纠结与挣扎。稍作思忖后,赵祯轻轻点头,同意了大臣的意见:“既如此,便依卿所言,此事先交予兵部商议,再做定夺。” 大殿内众人听闻,纷纷躬身领命,一场围绕顾廷烨罪责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却又似乎在暗暗涌动着新的变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