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高丽使者的懵逼:太子的无奈(1/2)
仁川城主府的大厅内,气氛凝重而压抑。金帅端坐在主位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盯着站在下方的高丽使者。那高丽使者身着华丽且颇具异域风格的服饰,原本自信满满的神情,在金帅凌厉的目光下,渐渐有些局促不安。
金帅并未给高丽使者任何客套寒暄的机会,冷冷地开口道:“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限期30日,必须带着你们的子民往辽国边境撤离。若是逾期不撤,就别怪我大开杀戒。从现在起,仁川以西的百姓,便归属于本爵爷了。好了,你可以走了。”金帅的声音坚定而决绝,仿佛不容置疑,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狠狠地砸在高丽使者的心头。
在一旁翻译的协助下,高丽使者听完金帅这番话,瞬间呆立在原地,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一副瞠目结舌的模样。他的脑海中一片混乱,如同被投入了一颗炸弹,思绪被炸得七零八落。原本,他是带着高丽王的旨意,满怀信心地前来与宋军谈判,企图通过外交手段,挽回高丽在此次战事中的不利局面。可谁能想到,这年轻的爵爷竟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根本不给他开口阐述条件的机会,便直接抛出如此强硬的要求。
高丽使者有些懵逼的望着金帅那毅然决然离去的背影,嘴唇微微颤抖,几次欲言又止。他满心焦急,心里有一肚子的话想要说,试图向金帅解释,试图争取一些谈判的余地。然而,金帅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强大气场,让他心生畏惧,终究是不敢开口挽留。无奈之下,他只能暗自叹息,深知此事自己已无法做主,只能先返回王廷,将这里的情况原原本本地禀报给高丽王,再由王上与大臣们商议定夺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棘手的局面。片刻之后,高丽使者神情落寞地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离开了仁川城主府。
东京城,巍峨壮丽的皇宫大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此刻却弥漫着一丝凝重。金色的阳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缝隙,洒下斑驳光影,映照着众人或严肃或忧虑的面容。宋仁宗赵祯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看向殿下的太子赵宗实,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与质问:“太子,这就是你向朕推荐的人选么?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竟出现这般状况,你难道不给朕一个合理的解惑么?”
赵宗实心中一紧,脸上闪过一丝慌乱。就在刚刚,军报传来,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朝堂的平静。顾廷烨率领的军队刚踏入吐蕃境内,便出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众多士兵纷纷出现头疼欲裂、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的症状,呼吸变得困难,全身更是乏力不堪,就连顾廷烨本人也未能幸免于难。每日都有士兵承受不住这般折磨而倒下,一些体质较为孱弱的兵士甚至因此丢了性命。面对父皇的质问,赵宗实一时语塞,脑海中一片混乱,竟不知该从何说起,嘴唇嗫嚅了几下,却终究没能吐出一个字来。
这时,一位身着朝服、神色恭敬的兵部大臣赶忙站了出来,微微躬身,开口为太子解围:“禀官家,据我朝史料记载,此前几次进攻吐蕃,均出现过此等情况。多年来,我朝一直致力于探寻其中缘由,却始终未能找到确切答案。此次出现这种状况,实非太子与顾候所能预料。”这位大臣言辞恳切,试图将责任往客观因素上引导,希望能为太子减轻一些压力。
然而,话音刚落,一位身着言官服饰的官员紧接着站了出来。他神色严肃,语气坚定地说道:“禀官家,刘大人所言虽属实,几次出征吐蕃确有类似情况发生。但此次派顾候出征吐蕃,事前并未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前车之鉴历历在目,顾候却丝毫不知警觉,导致兵士无辜伤亡,实在令人痛心。智勇爵曾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依臣之见,顾候此举实有冒进之嫌,并未对吐蕃的特殊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便贸然进军,实在难辞其咎。”言官的话语掷地有声,犹如重锤般敲击在众人的心间。
此言论一出,大殿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或赞同,或反对,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言官所言极是,顾廷烨确实太过鲁莽,应承担相应责任;有的则觉得吐蕃情况特殊,难以完全避免此类状况,不应将责任全归咎于顾廷烨。整个大殿内,一时间充满了嘈杂的讨论声,气氛愈发紧张起来。
殿上激烈的讨论持续了一会儿,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在一起。赵祯眉头紧锁,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满是无奈与忧虑。终于,他缓缓抬起手,轻轻摆了摆。身后的内侍心领神会,立刻上前一步,扯着嗓子高声喊道:“静!”这一声宛如洪钟,在大殿内回荡,众臣们顿时收声,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听见众人轻微的呼吸声。
赵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群臣,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臣官,如今战事紧急,顾廷烨所率军队又遭遇这般困境,可有良策能解此难题,破此困局?”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期待,希望大臣们能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时,包拯微微皱眉,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整理了一下朝服,迈着沉稳的步伐站了出来,恭敬地拱手说道:“禀官家,对于此次对吐蕃用兵之事,臣以为应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