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好好好再打压我就真造反给你看 > 第423章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423章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1/2)

目录

午饭用罢,周桐稍事休息,便起身准备出门。

欧阳羽在饭桌上又叮嘱了一句,让他去了苏府莫要久留,早些回来,届时府中会备好马车,接上他一同前往魏府。

周桐应了一声,带了几样包装精致的点心作为登门礼,便出了欧阳府。

他原本走到半路,看着熙熙攘攘的街道,心里还琢磨着是不是该先去工部衙署寻苏勤更为妥当。

毕竟直接上门拜访,若主人不在,未免尴尬。

可转念一想,自己又不会骑马,这来来回回一趟,耗费时辰不说,恐怕刚到工部门口,接自己去魏府的马车就该到了,时间上反而更赶。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硬着头皮直接去苏府碰碰运气。

一路打听,穿街过巷,总算来到了一处门庭看似并不十分显赫,却自有一股沉静威严之气的府邸前。

与和珅府邸那种内敛的富贵、孔府那种显赫的门庭不同,苏府的黑漆大门紧闭着,门前台阶打扫得一尘不染,两侧立着的石狮子形态古拙,并非张牙舞爪之态,反而透着一种端肃之气。

门楣上悬挂的“苏府”匾额,字体方正刚劲,隐隐有颜筋柳骨之风。

周桐整理了一下衣冠,上前叩响了门上的铜环。

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门前显得格外清晰。

过了片刻,侧边的一扇小门无声地打开一条缝,一个穿着灰色布衣、头戴小帽的门房探出头来,目光谨慎地打量着周桐。

“劳驾通传,在下周桐,特来拜访苏尚书苏大人。”

周桐拱手,语气平和。

那门房显然训练有素,并未因周桐的年轻或陌生而怠慢,闻言立刻微微躬身,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种刻板的恭敬:

“原来是周大人。请稍候,容小人禀报。”

小门轻轻合上。

周桐在门外等待,能感觉到门内似乎有目光透过门缝在审视自己。他不由得也站直了些,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更符合“文人雅士”的形象。

没过多久,黑漆大门旁边那扇稍小的正门被两名仆役从里面缓缓拉开,发出沉闷而庄严的“吱呀”声。

先前那门房侧身站在门内,躬身做出“请”的姿势:

“周大人,请进。老爷尚未回府,已派人去通传了。管家吩咐,请大人先至花厅用茶稍候。”

周桐道了声“有劳”,迈步跨过那高高的门槛。

这一步踏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门外是喧嚣的市井,门内却是一片肃穆静谧。

入门便是一面巨大的青砖影壁,上面雕刻着松鹤延年的图案,刀法古朴,寓意清远。绕过影壁,是一个方正的庭院,青石板铺地,缝隙间不见一丝杂草。

庭院中种植着几株苍劲的古松,枝干虬结,显示出年代的久远。甬道笔直通向二门,两侧抄手游廊连接着各处房舍。

引路的换了一位约莫四十岁上下、穿着藏青色长衫、面容严肃的管家。

他步履沉稳,走在周桐侧前方半步之遥,既不失礼,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周大人,请随小的往这边走。”

管家的声音平稳,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

行走在苏府之中,周桐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规矩”。

沿途遇到的仆役、丫鬟,无论手中是否拿着东西,见到管家引着客人,都会立刻停下脚步,垂首敛目,侧身避让到廊道一侧,待他们走过之后,才继续自己的工作,动作轻缓,几乎不发出任何声响。

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东张西望,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一种近乎刻板的恭谨。

就连走路,似乎也有讲究。管家始终走在廊道的中间偏右位置,周桐下意识地跟着,发现自己似乎也应该走在特定的路线上,而非随心所欲。

穿过一道月亮门,进入内院,这里的布置更加精致,但也同样遵循着严格的对称和秩序。

假山、鱼池、花木的摆放都井井有条,不见一丝杂乱,透露出主人一丝不苟的性格。

花厅位于内院东侧,门前悬着“慎思堂”的匾额。

管家在厅外台阶下停步,微微提高声音,向着厅内通传:

“禀报夫人,周桐周大人到了。”

厅内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

“请周大人进来。”

管家这才侧身,对周桐做出“请”的手势:

“周大人,请。”

周桐深吸一口气,迈步踏上台阶。

他注意到,花厅的门槛颇高,他下意识地先抬了左脚……随即心里咯噔一下,古代礼仪他似乎隐约记得有些场合讲究“以左为尊”或“以右为先”,具体到进门先迈哪只脚,他实在记不清了,只能暗自希望没犯什么忌讳。

花厅内的陈设再次体现了苏家的风格。

家具皆是紫檀木或花梨木所制,造型古朴厚重,没有过多的雕饰,却自有一股沉稳气度。

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意境清远,看题跋皆是前代名家之作。

多宝阁上陈列的不是珍玩玉器,而是些形态各异的奇石、古朴的陶罐以及一些线装古籍。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和一种冷冽的檀香。

一位穿着深青色缎面袄裙、头戴简单珠翠、年纪约在四十余岁的妇人正站在厅中。

她容貌端庄,眉眼间与苏勤有几分相似,神情温和中带着疏离,举止间透着一股大家闺秀的规范。

周桐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几步,按照晚辈见长辈的礼节,躬身长揖:

“晚生周桐,见过苏夫人。冒昧来访,打扰夫人清静了。”

苏夫人微微侧身,受了半礼,声音平和地还礼道:

“周大人客气了。快请起。老爷衙门公务繁忙,尚未回府,已着人去请了。周大人若不嫌弃,且在此稍坐,用杯粗茶。”

“夫人言重了,是晚生叨扰了。”

周桐恭敬应答。

两人分宾主落座。

周桐的位置是左手边的客座,苏夫人坐在主位右手边。

立刻便有穿着淡青色比甲、梳着双丫髻的侍女悄无声息地端上茶来。奉茶的流程也极有章法:

侍女先向主位的苏夫人微一屈膝,然后将托盘端至周桐身边的茶几旁,再跪下一条腿(并非全跪,是一种极为规范的半蹲姿势),将茶盏从托盘中取出,双手捧起,举案齐眉般递到周桐面前,声音轻柔:

“周大人,请用茶。”

周桐连忙双手接过,道了声“多谢”。

他注意到,连放置茶盏时,盏耳的方向都似乎有着特定的规矩,朝向了他的右手方便取用的位置。

这这这.....

这也太......太规矩了吧??

侍女退下时,亦是低眉顺目,脚步轻缓,倒退着行了几步,才转身离去,全程没有一丝多余的声响。

苏夫人端起自己面前的茶盏,用杯盖轻轻拨了拨浮叶,并未立刻饮用,而是看向周桐,开启话题,语气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客气:“早闻周大人年轻有为,诗才惊世,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气度不凡。”

周桐谦逊道:“夫人过奖了,晚生愧不敢当。些许虚名,不过是友人抬爱,侥幸得之。”

苏夫人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谦逊态度颇为满意,继续道:

“周大人此番来长阳,协助大殿下处理蜂窝煤之事,乃是利国利民的善举。老爷在家中亦曾提及,对周大人的实干之才颇为赞赏。”

“苏尚书谬赞了。此事实乃大殿下主导,苏尚书与和大人鼎力支持,晚生不过略尽绵薄之力,跑跑腿罢了。”

周桐将功劳推得干净。

两人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公务和闲话,气氛始终维持在一种客气而略显疏离的状态。

苏夫人的每一句话都合乎礼仪,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显冷落,将世家主母的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不知不觉间,被苏夫人巧妙地引到了儿女教养上。

她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为人母的常情:

“说来惭愧,我家那丫头,名唤苏娟,自幼便喜好读书写字,于诗词一道,也略有涉猎。只是长居深闺,少见世面,平日里除了家中姐妹,也难得与人切磋交流。”

她目光转向周桐,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请求意味:

“她久闻周大人诗名,心中仰慕已久,时常捧着大人的诗作诵读揣摩。不知……

周大人今日可否拨冗,指点小女一二?也好让她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莫要坐井观天才是。”

周桐心中明了,这才是今日见面的重头戏。他面上不动声色,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笑容:

“夫人言重了。能与苏小姐切磋诗文,是晚生的荣幸。只怕晚生才疏学浅,反倒贻笑大方。”

苏夫人见他应允,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随即对身旁侍立的一个嬷嬷微微颔首。

那嬷嬷会意,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花厅。

不多时,厅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和环佩轻响。只见一位身着淡雅藕荷色衣裙的少女,在两名婢女的簇拥下,款款步入花厅。

这少女约莫十七八岁年纪,身量未足,却已显露出窈窕之态。

面容清秀,肌肤白皙,眉眼间继承了其母的端庄,又多了几分少女的娇羞。

她梳着未出阁少女常见的发式,簪着一支简单的珍珠簪子,耳上坠着小小的珍珠耳珰,全身上下再无多余饰物,却更显得清丽脱俗。

她身后跟着的两名婢女,亦是训练有素。

一人手捧一个红漆茶盘,上面放着一只精巧的白玉盏

另一人则捧着一个紫檀木卷缸(一种放置书画卷轴的器具),里面放着几卷宣纸。

苏娟走到厅中,先是对着主位上的苏夫人盈盈下拜:

“女儿给母亲请安。”

“起来吧。”

苏夫人语气温和,带着母亲的慈爱,随即介绍道,

“娟儿,这位便是你时常念叨的周桐周大人。”

苏娟这才转向周桐,依照闺阁女子见外客的礼节,微微屈膝,行了一个标准的万福礼,头低垂着,不敢直视,声音细弱却清晰:

“小女苏娟,见过周大人。”

周桐连忙起身,虚扶了一下,还了半礼:

“苏小姐不必多礼。”

苏夫人此时对苏娟吩咐道:

“娟儿,周大人是客,你去为周大人奉上一盏新茶。”

“是,母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