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老兵(1/2)
“会的。”老人抚摸着孙女的头,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温润,“风会带它们去所有需要的地方,就像当年,风把希望带给我们一样。”
话音刚落,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守心草的叶子,叶子上的星砂被吹得四散开来,像一群小小的萤火虫,朝着远方飞去。小姑娘指着天空,拍手笑道:“爷爷快看!星星在飞!它们要去给稻子当向导啦!”
老人抬头望去,阳光穿过星砂的光芒,在天空中织成一张金色的网,网里仿佛能看到无数画面——西域的沙漠里,驼队踩着稻浪前行;东海的渔船上,稻草人戴着秸秆手链;冰原的暖棚里,少年捧着发光的稻穗;西南的石缝间,阿木在稻浪里微笑……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在风里缓缓铺展开来。
原来,所谓传承,从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手接过种子的接力;所谓守护,也不是守住一方土地的安宁,而是让每一份坚韧、每一份温暖,都能在时光里生根发芽,长成连接彼此的森林。
风还在吹,带着星砂稻的清香,飞过平原,越过江河,朝着更多未知的土地飞去。它要去的地方,或许有荒漠,或许有险滩,或许有冰封的角落,但只要有一粒种子落下,就会有新的故事开始,就会有新的希望生长——就像当年凌风他们相信的那样,光芒从不会真正熄灭,它只会变成千万颗星辰,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而白玉碑上的名字,还在不断增加,新的字迹叠在旧的字迹上,像一层又一层的年轮,记录着那些与种子有关的岁月,那些被风带走又带回的故事,那些在土地里、在时光里、在彼此心里,永远扎根生长的温暖。
风带着星砂稻的余韵,掠过江南的水乡,钻进了一片被战火遗忘的废城。断壁残垣间,野草已经长到了半人高,唯有一座坍塌的钟楼还立在城中央,钟绳早已朽断,铜钟上布满了绿锈。一个背着药篓的老医者,正蹲在瓦砾堆里采摘草药,忽然被脚边一抹异常的金黄吸引——那是几粒星砂稻种,不知被风卷了多少路,竟落在了砖缝里,外壳上的星砂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亮。
“乱世里,连种子都在挣扎着活。”老医者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捡起来。他想起十年前,这座城还是十里八乡最繁华的市集,如今却只剩断墙和孤魂。他从药篓里取出个陶罐,里面装着些随身携带的谷种,腾出一角将星砂稻种放进去,又往罐子里撒了把从城外引来的新土。
回到临时搭建的草棚,老医者把星砂稻种种在了破瓷碗里。草棚建在钟楼的底层,能勉强遮风挡雨,他每天给伤员换药时,总会顺手往碗里浇点淘米水。没想到过了几天,瓷碗里竟冒出了嫩芽,细弱的茎秆顶着两片子叶,在穿堂风里微微摇晃,却透着股不肯低头的劲。
“这苗儿,比城里的娃娃还犟。”老医者给伤员包扎伤口时,总会指着瓷碗笑。伤员里有失去爹娘的孩童,有断了胳膊的农夫,有瞎了眼睛的绣娘,他们看着那抹绿,原本麻木的眼里渐渐有了光。孩童会用手指轻轻碰碰叶片,农夫会念叨着“该松松土了”,绣娘则凭着记忆,在布条上绣出稻穗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