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白杨的决定,留给研究所一份大礼!(2/2)
封面上,一行醒目的黑体字清晰可见——《压水堆核电站全套技术资料(总纲)》。
这是上次运-10首飞成功后,系统奖励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总纲部分已经被他梳理了出来。
但里面的内容浩如烟海,光是二级、三级的技术分类和图纸索引,就堆了厚厚的一摞。
想要将所有细分技术资料全部整理归档,没个三五个月的时间根本下不来。
不过,有了这份总纲,整个项目就已经可以正式提上日程,开始立项了。
白杨的思绪飘飞开来。
随着“曙光”系列芯片、运-10大飞机等几个重大项目陆续进入收尾或者稳定生产阶段,研究所里紧绷了数年的弦,总算是稍微松弛了一些。
一部分研发人员,在完成了手头的攻关任务后,暂时进入了技术储备和学习阶段,相对清闲了下来。
他心里清楚,大概再有两年时间,自己就该被调往中科院,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了。
而这个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研究所,也将迎来它的历史使命——分流与拆分。
一部分涉及军工核心的部门,会被整合进相关的国防科工单位。而另一部分偏向民用和基础研究的,则会并入中科院的各个院所,或者直接下放给对应的工业部委。
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研究所这个“万能孵化器”的模式,在解决了国家燃眉之急后,终究要回归到更精细化的科研体系中去。
所以,在这最后的两年里,白杨准备,再干一票大的。
算是给研究所这辉煌的十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再立下一座新的丰碑。
收敛了纷飞的思绪,白杨将桌上的文件仔细锁进保险柜,关上办公室的灯,伴着窗外传来的阵阵虫鸣,走回了不远处的专家宿舍楼。
一夜无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白杨便准时起床。
洗漱,晨练,然后雷打不动地去食堂吃了一份豆浆油条。
整个人的精神,在规律的作息中,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走进办公室,他甚至没来得及坐下,就对跟进来的助理林慧吩咐道。
“小林,去备车,我要去一趟第一机部。”
“好的,所长。”林慧干脆利落地应了一声,没有问任何缘由,转身就去安排了。
她一边走向电话机,准备给部里打电话提前知会一声,一边在心里快速盘算着。
所长亲自去部里,那必然是有大事。
而且,多半是又有新项目了!
一想到这,林慧的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白杨的特殊,整个部委系统里人尽皆知。
周部长早就亲自下过命令,只要是白杨的事情,一律开绿灯,特事特办。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耽误谁的时间,都不能耽误白杨这位国之重器的时间。
所以,林慧的这通电话,更像是一个通知,而不是请求。
白杨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后,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昨晚就已经准备好的一叠文件。
他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疏漏后,才将其装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片刻之后,林慧敲门进来。
“所长,车已经备好了,就在楼下。”
“好,我们出发。”
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平稳地驶出了研究所的大门。
车窗外,清晨的阳光给这座古老的城市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
宽阔的长安街上,自行车流如潮水般涌动,清脆的铃声此起彼伏,偶尔有几辆慢吞吞的“大通道”公交车驶过,扬起一阵淡淡的尘土。
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代,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亟待喷薄的躁动与渴望。
白杨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在飞速地梳理着即将要谈的内容。
核电站项目,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是他一个人拍板就能决定的。
从立项审批,到资金划拨,再到各个配套单位的协调,每一步都绕不开眼前这座大院。
一个小时后,伏尔加轿车在第一机械工业部那栋庄严肃穆的苏式建筑前缓缓停下。
车刚停稳,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一身得体中山装的年轻人便快步迎了上来,恭敬地拉开了后座的车门。
“白所长,您来了。”
来人是周部长的秘书,姓钱,大家都叫他小钱。
“小钱同志,辛苦了,这么早就在门口等着。”白杨微笑着下了车,与他握了握手。
“应该的,应该的。部长早就吩咐了,说您今天肯定会过来,让我随时留意着。”小钱秘书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引着白杨和林慧往里走,“部长已经在办公室等您了,咱们直接上去。”
部委大楼的走廊,光线略显昏暗,水磨石的地面被无数双脚打磨得光滑发亮,走在上面能听到清晰的回声。
周部长的办公室在三楼,当他们走到三楼的走廊时,眼前的景象让林慧都忍不住微微一怔。
长长的走廊两侧,或蹲或站,稀稀拉拉地挤了十几个人。
这些人年纪大多在四五十岁,穿着朴素,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和掩饰不住的焦虑。
有的人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有的人脚边放着一个装了地方土特产的网兜,还有的人指间的烟卷已经燃到了尽头,烫了手才猛然惊醒,慌忙在鞋底捻灭。
他们看向白杨一行人的目光,充满了探究、疑惑,以及一丝不易察可的羡慕。
这些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国营大厂的厂长、书记。
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向部里要政策、要资金、要项目、要资源。
或许是为了给厂里几千口嗷嗷待哺的工人争取一批救命的原材料。
或许是为了给积压在仓库里的产品找一条出路。
又或许,是想为厂里那台趴窝了半年的老旧设备,申请一点点可怜的维修经费。
为了见到部长,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已经在京城的招待所里住了好几天。
每天天不亮就来这里排队,眼巴巴地盼着能被秘书叫到名字。
然而此刻,他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周部长最信任的小钱秘书,满脸堆笑地领着一个看起来比他们还要年轻几分的男人,径直朝着那扇他们梦寐以求的大门走去,连通报一声都不需要。
“哎,老李,这人谁啊?面生得很。”一个来自东北某重机厂的厂长,压低声音捅了捅旁边的人。
被称作老李的厂长摇了摇头,眼中满是疑惑:“不知道,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