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即将迎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1/2)
这一天,是白杨重生以来,过得最纯粹、最放松的一天。
没有堆积如山的文件,没有精密到小数点后六位的数据,更没有关系到未来的重大决策。
有的,只是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即将再次为人父的、满溢而出的幸福。
然而,白杨并不知道,就在他享受着这难得的家庭温馨之时,千里之外的沪城,另一件足以载入工业史册的大事,也正悄然来到了它开花结果的时刻。
……
与此同时,沪城飞机制造厂。
巨大的总装厂房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机油与金属混合的气味,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金属切割的尖锐声响和重物落地的沉闷回音。
但这一切嘈杂,都无法掩盖厂房中央那庞然大物所带来的震撼。
一架通体银白,翼展宽阔的巨大飞机,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钢铁雄鹰,静静地停放在空旷的地面上。
它的机身线条流畅而优美,充满了力量感,巨大的涡扇发动机如同雄鹰的利爪,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周围,各种型号的工程车、牵引车、测试设备来回穿梭,穿着蓝色工装的技术人员们行色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和紧张。
这,就是运-10。
共和国航空工业长子,倾尽了无数人心血与期望的结晶。
在飞机巨大的机翼下方,两个人影并肩而立,仰头望着这凝聚了他们无数个日夜奋斗的成果,久久不语。
其中一人,年过半百,两鬓已然斑白,脸上刻满了岁月和辛劳的痕迹,但一双眼睛却依旧炯炯有神。
他正是沪城飞机制造厂的总工程师之一,运-10项目机体结构方向的总负责人,王建国。
站在他身旁的,则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气质沉稳干练。
他是白杨研究所派驻到运-10项目组,负责进行关键材料与结构优化技术指导的工程师,张伟。
良久,王建国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口气仿佛吐出了积压在胸中数年的疲惫与压力。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的激动。
“小张,成了……总算是成了!”
张伟推了推眼镜,目光从机身上收回,重重地点了点头:“是啊,王总工,成了!最后的静力测试和系统联调数据都完美无缺,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甚至在几个关键参数上还有所超越。”
“哈哈,好!好啊!”王建国忍不住拍了拍张伟的肩膀。
力道之大,让张伟的身子都晃了一下,“你们研究所送来的那批新型高强度合金,还有那个全新的应力分布计算模型,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没有你们,这最后一道坎,我们还不知道要啃到什么时候!”
王建国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
运-10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历经坎坷。
技术封锁、材料短缺、经验不足,每一个都是足以压垮骆驼的稻草。
尤其是在项目后期,机翼与机身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问题,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困扰了整个项目组大半年。
他们尝试了无数种方案,修改了十几版设计,可每次进行静力破坏实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就在整个项目组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一纸来自京城的调函,和一支由白杨研究所派出的技术支援小组,来到了沪城。
王建国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初第一次在会议室见到白杨时的情景。
那是一个看上去比张伟还要年轻几分的青年,沉稳得不像话。
当时王建国心里还犯嘀咕,觉得上面是不是派了个下来镀金的年轻人。
毕竟,运-10是何等重要的国家级项目,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会让一个毛头小子来指手画脚?
可当白杨仅仅花了一个上午,就看完了他们堆积如山的设计图纸和实验数据,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结构设计中的三个核心症结,并给出了全新的、颠覆性的优化思路时,王建国彻底被镇住了。
那一刻,他才明白,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是来镀金的,他就是一座需要所有人仰望的技术高峰!
后续的一切,都印证了他的判断。
白杨只用了一份厚厚的资料,就彻底重构了整个项目的技术路线。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几种新型合金材料,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
正是靠着这些,他们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攻克难关,让这架钢铁雄鹰,真正具备了翱翔蓝天的资格。
想到这里,王建国感慨万千,他转头看向张伟,带着一丝期盼问道:“小张,咱们这边的总装和联调已经全部完成,计划三天后进行首次试飞。”
“你看……要不要请白所长亲自过来观摩一下?这架飞机,可以说有一半的功劳是他的,他理应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张伟听到王建国的提议,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但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王总工,您的心意我明白,我们所长知道了也一定会很高兴。但是……”他顿了顿,语气诚恳地说道:“所长他,应该是来不了了。”
“哦?是京城那边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吗?”王建国追问道。
张伟苦笑了一下。
他当然不能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站在他这个研究所核心成员的角度,白所长的时间,几乎是不能用天,甚至不能用小时来计算的。
那是要用“秒”来衡量的。
运-10项目固然重要,但对于白所长来说,这可能只是他庞大技术版图中的一块拼图。
在他的办公桌上,或许正放着关乎下一代战斗机、新型核潜艇、甚至是航天工程的绝密项目。
让他花费几天时间,长途跋涉地从京城来到沪城,仅仅是为了参加一个观摩仪式,这在张伟看来,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当然,这些话是万万不能对王建国说的,否则就太伤人了。
于是,张伟换了一种委婉的说法:“王总工,您是知道的,我们所长手头同时负责着好几个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每一个都到了关键节点,他实在是抽不开身。”
“临行前,他就特意嘱咐过我,让我代表他,全程配合好沪城这边的工作,并且预祝运-10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听到这个回答,王建国脸上虽然闪过一丝遗憾,但更多的却是理解和释然。
他点了点头,叹道:“也是,白所长那样的人物,肩上扛着的担子,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不来也好,不来也好啊……”
他嘴上说着“不来也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层。
后面他特意了解过白杨,还是找的自己老领导,才知道白杨,已经是一个近乎于“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这样的人物,他的每一次出行,安保级别都非同小可。
从京城到沪城,这一路上的风险,谁敢承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