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兴亡云烟事 > 四十六 洪福原非福 7

四十六 洪福原非福 7(1/2)

目录

袁端道:“崔默之为国操劳多年,但在他这个位置,便是累死,也看不到功劳的。我们这些人,却都知晓崔默之的功劳,只同在政事堂,不能为他表功罢了。崔默之升了正三品,也是理所应当之事。裴桑鼎是有军功之人,只这一条,我政事堂中便无人能比,是以超擢为相,却也无可厚非。”见裴绪欲起身逊谢,袁端摆摆手,道:“是以你二人也不必谦辞了,这道旨意既已拟出,你二人受了便是。日后国事便全托你二位了,老夫与信言公便安心做糊涂相公了。”

裴绪几番欲言又止,闻听袁端此言,也不敢再辞。

忽听中书舍人曾骞道:“袁相公此言至公至正,崔相公、裴相公两位非但有大功于国,便是平日辛劳,也是我等不能比的。行宰相之事而无宰相之名,乃朝廷之失,今日二位相公荣升,才见朝廷赏功罚过,赏罚分明。”说罢略一顿,又道:“启禀殿下,臣亦有一议,请殿下纳之。”

太子只看曾骞一眼,却未答话。只听曾骞接道:“臣以为,若论功,我郑国还有何人之功能胜过陈太尉?陈太尉数遭不避生死,为国定边,更纳巴蜀膏腴之地入我疆域,这等功绩,便在我朝开国武将之中,也是首屈一指,更遑论现今。陈太尉原本武将,但奉圣命入政事堂参知政事已有两年有余,到如今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无一不精、无一不晓。正可内摄朝政,外讨不臣,倚为国之柱石也。自古出将入相,人臣之极也,若不如此,何以赏陈太尉之功?殿下,臣以为,陈太尉当为政事堂首相,可为尚书令。”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尚书令一职在郑国乃是正二品官员,是名副其实的首相,现下袁端、宋质二人官职首要便是尚书省左右仆射,而左右仆射,实是尚书令之副也。然自开国功臣严昱谢世之后,便再无人担任此职。陈封若任尚书令,那便是越过袁端、宋质,成为郑国文武官员第一人。

太子目瞪口呆,看一眼曾骞,又看袁端、宋质。袁松二人不敢去看太子,只对视一眼,便垂头不语。崔言也去看袁端、宋质,见他二人如此,不由暗叹一口气,正待开口,却听陈封已先自开口。

陈封道:“曾中书谬赞了,陈某虽有微功,却怎敢与开国大贤严文贞公并论。尚书令一职至尊至重,我朝自严文贞公以降,已有五十年未设此位,陈某无德无才,岂敢尸居此位。曾中书万勿再提此事,太子殿下也不必以此事为意。”那严昱谥文贞,正是郑国开国功臣之文臣第一。开国之初任尚书令,五年后病逝,自此郑国再不设此职。

太子似松了口气,笑道:“曾绩升之言十分有理,正该以此赏赐陈太尉之功。然陈太尉既如此说,那便暂且记下,否则日后太尉再立新功,岂非赏无可赏了?”说罢干笑几声。旁人皆肃然,唯曾骞陪着干笑了一回。

不等太子止住笑声,陈封便又道:“殿下,宰相之位既已定下,其余各衙门文官,便由得政事堂遴选就是,四位宰相皆是久历老臣,殿下也不宜过于干预。今日要紧的是洪福洪庆两个的罪名该如何论处,请殿下明示。”

太子嗫嚅道:“这两个...洪福洪庆两个自是罪有应得,当得...当得显戮以昭示天下。陈太尉以为...以为该如何论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