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表演的梅兰芳(1/2)
五岁的梅兰芳蹲在四合院的门槛上,看邻家阿婆包饺子。阿婆布满皱纹的手像灵巧的蝴蝶,面团在她掌心转呀转,眨眼就变成了月牙形状。“梅家小子,馋啦?”阿婆笑着往他手里塞了个面团,“学着捏捏看。”
梅兰芳的小手笨拙地揉着面团,眼睛却一直盯着阿婆的动作。这时,巷口传来清脆的拨浪鼓声,卖糖人的小贩挑着担子走来。几个孩子欢呼着围过去,可梅兰芳还在专心研究面团怎么捏出褶子。
“你这孩子,就爱盯着这些细活儿。”母亲擦着手从屋里出来,看见他鼻尖沾着面粉,“以后唱戏可得把这份耐心用上。”梅兰芳认真地点点头,他记得父亲说过,他们梅家世代都是唱戏的。
这天,戏班在后院排演《三娘教子》。梅兰芳躲在屏风后面偷看,饰演三娘的师傅一边抹眼泪,一边唱得声泪俱下。散场后,他鼓起勇气拉住师傅:“您哭的时候,眼睛为什么亮晶晶的?”师傅蹲下身子,摸着他的小辫子说:“因为心里真的在替三娘难过呀,演戏就得把自己变成戏里的人。”
从那以后,梅兰芳像块小海绵,吸收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他跟着卖豆腐的大叔学挑担子的姿势,看茶馆跑堂的端茶时怎么把碗稳稳地放在桌上。有次,他看见隔壁家姐姐被野猫抓伤,疼得直掉眼泪,那皱着鼻子抽气的模样,被他悄悄记在了心里。
十岁那年,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长生殿》。台下坐满了观众,锣鼓声震得他耳朵发麻。当他踩着碎步出场时,突然瞥见台下有人打哈欠。梅兰芳心里一慌,差点忘了动作。谢幕时,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别只想着自己演得好不好,要让观众眼睛离不开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