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 > 第542章 伐楚之名

第542章 伐楚之名(2/2)

目录

此举不仅极大地消耗了楚国的国力,缓解了秦国连年征战的压力,更让秦国得以消化新占领的韩赵之地,积蓄力量。边境的经济区也确实繁荣了商贸,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各国,尤其是楚国,使其抱有和平的幻想。

如今,父王见时机成熟,欲以雷霆之势南下,毕其功于一役。这从军事战略上看,无可厚非。但……

赢无忧轻轻吸了一口气,敛衽上前一小步,用她那尚带一丝稚气,却异常清晰、冷静的声音开口道:“父王,儿臣以为,此时对楚用兵,虽占天时,然于‘人和’或‘大义’之上,尚有欠缺,恐非万全之策。”

秦王并未回头,目光依旧牢牢锁在地图上的楚国疆域,声音平淡无波,听不出喜怒:“哦?嘉阳有何见解?细细道来。”他对这个屡出奇谋、聪慧绝伦的女儿一向颇为看重,甚至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信重,也愿意在决策前听听她那往往能切中要害的分析。

“父王明鉴,”赢无忧组织着语言,力求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我大秦与楚,有‘互市’之约,倡言和平,互惠互利。此约,非仅一纸空文,天下诸侯、士人、商贾,乃至庶民,皆有所闻。若我大秦无端率先兴兵,便是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我秦国?如何看待父王?言而无信,何以服众?”

她略微停顿,观察了一下父王的背影,继续道:“届时,楚人必因家园被侵而拼死抵抗,是为‘困兽之斗’,其力不可小觑。更可虑者,魏、齐等国见此,必兔死狐悲,恐惧我大秦下一个目标便是他们。若他们摒弃前嫌,再次合纵,共抗我秦。我大秦虽强,然同时与楚、魏、齐三国交恶,战线漫长,即便最终能胜,亦要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徒耗国力民力。”

她仰起那张日渐清丽的脸庞,目光澄澈而坚定:“父王志在天下,非仅一时一地的胜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我大秦不仅要夺其地,更要收其民,立其信,塑其威。若信誉扫地,被天下视为暴戾无信之邦,日后即便武力统一了天下,想要治理好六国遗民,使其真心归附,恐将事倍功半,隐患丛生。‘义’与‘信’二字,看似虚无,有时却重于千军万马,关乎江山是否能够长治久安。”

秦王终于缓缓转过身,他那锐利如鹰隼、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目光落在女儿脸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与探究。他何尝不知“出师有名”的重要性?

只是,在他绝对的实力自信和扫平一切的决心面前,有时觉得这些“虚名”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事后弥补。但嘉阳的话,总是能从一个更长远、更根本的角度,提醒他权衡利弊。

“依你之见,该当如何?难道因这一纸盟约,便放任楚国苟延残喘,坐失这千载难逢之良机?”

秦王的语气依旧平稳,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那平静之下已然起了波澜。

赢无忧知道,这是父王在考校她,也是她说服父王、完善战略的最后机会。她再次躬身,声音清脆而沉稳,带着与她年龄不符的从容:

“儿臣不敢。楚国必伐,此乃定局,关乎大秦一统天下之伟业,绝不可动摇。”她先肯定父王的战略方向。

随即话锋一转,“然,伐楚之‘名’,其重要性,有时更在伐楚之‘兵’之上。我大秦欲成万世之基业,不可行不义之举,需让天下人,包括楚地之民,皆能看清,是楚人背约在先,是楚廷无道,自取其祸!我大秦乃是吊民伐罪,解民倒悬,不得已而兴仁义之师!如此,则我军所向,阻力大减,甚至可得楚民箪食壶浆以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