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医改深水(2/2)
“查!给本王狠狠地查!”顾长青在得知一支运送药材前往北疆边军的车队在山西境内被劫后,勃然大怒,动用了靖北王府在军中和地方的关系网络,“老子倒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动军需物资!”
在军方和皇权的双重压力下,几起劫案很快告破,背后果然牵扯到某些地方豪强和药商。
涉事者被严惩,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
叶明则借此机会,一方面请求朝廷加大对官药局运输力量的保护,另一方面,加速在主要药材产区建立直属的收购点和初加工坊,试图从源头上减少中间环节,削弱旧药商的影响力。
而编撰《大庆药典》的工作,则更像是一场学术上的正本清源。
太医局和医药研究院组织人手,深入各地,采集药材样本,走访老药工、老药农,结合安阳带来的植物分类学和初步的药理化学分析手段,对每一种常用药材进行重新鉴定、描述和药效评估。
这项工作浩繁而细致,争议不断。
例如,对于“人参”的等级划分,传统多以形态、产地论,而医药研究院则试图引入有效成分含量的概念,这遭到了守旧派医官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传统经验的亵渎。
面对这些,叶明采取了开放又务实的态度。他组织公开的辩论和实验,让数据说话。
例如,通过让动物服用不同等级的人参提取物,观察其生理反应,用事实来证明新标准的科学性。
虽然过程缓慢,但每一步都在夯实着新医学体系的基础。
就在叶明于医改的深水区艰难跋涉之时,从遥远的南方,传来了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由安阳培育的第三批耐旱、抗病高产小麦良种“安丰三号”,在经历了严格的检疫和适应性观察后,由朝廷组织的、配备了专业农师和安阳技术指导的船队,正式起航,运往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也常受水旱灾害困扰的岭南地区进行试种!
这是农业推广迈出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步,意味着安阳的良种,不再局限于北方,开始向着更广阔、环境迥异的南方进军。如果成功,其带来的粮食增产潜力将是无可估量的。
叶明站在皇家格物院的了望台上,手中拿着岭南试种的计划书,望着南方天际。一边是医改的荆棘密布,一边是良种的扬帆远航。
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有破有立,有阻力也有希望。他深知,唯有坚持下去,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最终推动这个古老的国度,缓缓驶向新的彼岸。
太医局的纷争、官药局的阻碍、《药典》编撰的争议,这些都只是前进路上的浪花。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