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阳谋破局与江宁论道(2/2)
“然,”叶明话锋一转,“世界之大,学问之广,非止于经义。诸位前辈可知,我大庆百姓,十之八九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所求不过一餐温饱,一身安宁。”
“若教化只谈经义,不解民生之艰,不识万物之理,如何能福泽他们?若学子只知背诵圣贤书,却不晓如何兴修水利以防洪涝,不辨五谷如何增产以足衣食,不明医理以防病疫,即便满腹经纶,于国于民,又有何益?”
王姓文士忍不住反驳:“叶侯爷此言差矣!治国平天下,自有宰辅百官,牧民一方,亦有州县官吏。匠人农户,各司其职便可。若人人都去研究那些微末之技,何人来做这经世济民的大事?”
叶明看向他,目光平和却带着力量:“王先生,若州县官吏不懂水利,如何组织民力修筑堤坝?若不懂农事,如何劝课农桑,应对灾荒?若不懂基本算学,如何管理赋税钱粮?”
“经世济民,空谈口号易,落到实处难。晚辈以为,真正的栋梁之材,既需通晓圣贤大道,亦需明辨世事物理,方能真正为君分忧,为民解难。”
他放下茶杯,声音清朗:“至于技术举荐,并非要匠人与科甲进士同列朝班,而是为那些在格物、工巧上有特殊才能,能解决实际难题之人,开辟一条报效朝廷、光耀门楣的途径。”
“譬如,若有人能造出更坚固的堤坝,使江宁府永绝水患,活人无数,此功此德,难道不值得朝廷褒奖,不值得天下人敬仰吗?这并非贬低经义,而是让不同的才华,都有绽放的舞台。百花齐放,方为盛世之象!”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喧哗。几人走到窗边望去,只见秦淮河畔,格物院的水利小组正在河边架设仪器,进行测量。不少百姓和士子围观看热闹。
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正大声向围观者解释他们测量水位、流速的意义,以及新式堤坝设计的原理。
“……诸位乡亲请看,依据我们测算的数据,若在此处采用梯形重力坝,基底更宽,抗冲击力更强,再配合上游植树固土,可保此段河岸五十年无恙!”那年轻人言辞恳切,充满自信。
围观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和议论。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啊!”
“要是真能防住大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这些安阳来的人,好像真有点本事。”
叶明指着窗外,对陈学政等人道:“诸位前辈请看,这便是格物之学的力量。它不尚空谈,只求实效。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他们便信服谁。新学并非要取代经义,而是要与经义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这景和盛世!”
陈学政等人望着窗外那群充满朝气、埋头实干的年轻人,再听着叶明这番有理有据、格局宏大的论述,一时间都陷入了沉默。
他们固有的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叶明的话语和窗外正在发生的事实,却又让他们无法轻易反驳。
叶明知道,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他今日前来,并非要说服所有人,而是要播下种子,打破隔阂。
他再次拱手:“晚辈一番拙见,还请几位前辈指正。新政推行,关乎国运民生,仍需倚仗诸位地方贤达鼎力支持。望诸位能以江山社稷为重,以黎民福祉为念,共襄盛举。晚辈告辞。”
说完,叶明从容离去,留下雅间内几位神色复杂的士绅,望着窗外秦淮河的流水和那群忙碌的身影,久久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