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帝心所向(1/2)
景和元年的初夏,京城焕发着不同于往年的蓬勃朝气。
新皇李君泽登基已逾三月,在以铁腕手段肃清了三皇子余孽、稳定朝局之后,这位年轻的帝王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帝国的内政与民生。
勤政殿的灯火依旧常明,但议事的话题,已逐渐从清算、维稳转向了更深远的发展图景。
这一日,例行朝会之后,李君泽独独留下了靖北王顾长青、新任户部尚书林文博以及工部尚书等几位心腹重臣于御书房议事。
御书房内,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驱散了初夏的些许闷热。
李君泽没有坐在龙椅上,而是与几位臣子一同围站在一张巨大的大庆疆域图前,图上北疆安阳府的位置,被用朱笔特意圈出,显得格外醒目。
“诸位爱卿,”李君泽手指轻点着安阳的位置,声音沉稳而有力。
“靖难之役,能迅速底定,北疆安阳,居功至伟。其所产之犀利火器、迅捷之电报通讯,乃至那‘烛龙眼’、‘飞雷炮’等奇物,皆令朕印象深刻,亦让朕深思。”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然,利器虽可定国,却非长治久安之基。朕近日翻阅北疆,尤其是安阳府近年来的卷宗,发现其不仅在军工格物上卓有建树,其农桑、教化、医事乃至城治,皆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去岁北疆大旱,别处或有饥馑,然安阳府因推广新式水车、深井及那所谓‘优选粮种’,加之府库调配有力,竟能保境安民,无一流徙。其境内蒙童入学之数,远超各州府平均;”
“新设之公共医馆,活人无数,价格公允;城内道路平整,夜间有沼气灯照明,沟渠洁净,几无疫病流行……此等景象,方是朕心目中,盛世应有之模样!”
户部尚书林文博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亦曾详查安阳账册,其税赋连年增长,百姓家有余粮,市面繁荣,确非虚言。”
“尤其那‘合作社’之模式,整合农力,共用新式农具,效率大增,若能推广,于恢复各地民生,大有裨益。”
工部尚书也接口道:“陛下,安阳格物院所出之农具、水车,乃至那正在研究的‘小型蒸汽机’,皆巧思妙想,若能用于各地河工、矿冶、织造,必能极大提升工效。”
顾长青听着众人赞誉,心中与有荣焉,面上却保持沉稳:“陛下,安阳能有今日,叶明确实用心竭力。然其种种举措,多基于北疆边陲之特殊情况,且耗费颇巨,若要推行天下,恐需因地制宜,徐徐图之。”
李君泽点了点头:“靖北王所虑,正是朕之所思。安阳如同我大庆一面试行新政之明镜,照出了前路方向,亦照出了其中艰难。正因如此,朕才更需亲眼见一见这执镜之人,亲耳听一听他胸中之蓝图。”
他转身走回御案,取出一封早已拟好的诏书,神情郑重:“叶明于国有大功,朕已加封其为安阳候,然赏功更要用人。”
“朕欲召其入京,详询安阳治理之得失,探讨其农、工、教、医诸般新政,于天下推行之可能与方略。此事,关乎国本,关乎朕之景和盛世能否真正实现。”
他看向顾长青:“靖北王,就由你亲自拟写一封私信,连同朕的正式诏书,一并快马送往安阳。告诉叶明,朕在京城,虚席以待,盼他早日启程,共商国是。”
“老臣,领旨!”顾长青肃然躬身。他明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召见,而是新皇决心将安阳模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明确信号。叶明和他所代表的安阳,即将站上一个更广阔,也更具挑战的舞台。
……
十日后,安阳知府衙门。
叶明接到了由靖北王亲笔信和皇帝诏书组成的“组合拳”。
顾慎也在一旁,看着那明黄色的绢帛,啧啧称奇:“哟,明子,陛下这是等不及要见你这‘财神爷’兼‘智多星’了?连我爹都亲自写信来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