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四签名开售(1/2)
麦克米伦出版社的玻璃窗上,《四签名》的海报几乎占满了整面窗户。
福尔摩斯叼着烟斗的侧影在晨光里格外醒目,旁边印着“续写传奇”四个烫金大字。
主编站在办公室里,看着街对面书店门口排起的长队,手里捏着刚出炉的销售报表,指尖都在微微发颤。
“首印两万本,开售三小时就卖空了!”
助理推门进来,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印刷厂已经在连夜加印,法国那边刚传来消息,法语版的预售量破了他们今年的纪录!”
主编拿起桌上的德语译本,封面设计沿用了英文版的风格,却在角落加了朵小小的矢车菊。
“阿瑟·古德”这个笔名
这是顾从卿特意要求的,像在给读者递去一把解开文化密码的钥匙。
伦敦街头,报童们举着报纸穿梭在人群中,头版头条全是《四签名》的书评:“福尔摩斯的推理里藏着东方的智慧,那只青花碟不仅是线索,更是打开神秘东方的一扇窗。”
肯顿公爵的书房里,伊莎贝拉正抱着新书看得入迷,手指在“华生收藏中国瓷器”那段反复摩挲。
“爷爷,您看这里!”她忽然抬头,眼里闪着光,“福尔摩斯说‘中国的工匠比我们更懂如何让美成为证据’,这是不是说,他们的文化里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智慧?”
公爵放下手里的咖啡杯,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大英博物馆馆长的号码:“我建议你们搞个中国瓷器特展,就从明代青花开始——相信最近有很多人会感兴趣。”
顾从卿收到样书时,刘春晓正在厨房炖排骨汤。
他拿着书走进来,见她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忽然从背后轻轻环住她,把书举到她眼前:“你看,咱们的‘钩子’起作用了。”
书页翻开在青花碟那段,刘春晓凑过去看,汤勺在锅里轻轻搅动:“原来你写这个,是为了让他们注意咱们的瓷器啊。”
她忽然笑了,“那下次能不能写点吃的?
比如烤鸭,让他们也馋馋。”
顾从卿被她逗笑,低头在她发顶亲了一下:“可以考虑。
不过得先让他们习惯故事里的‘中国影子’——就像你现在慢慢习惯伦敦的天气,得一步一步来。”
傍晚时分,使馆的同事拿着份法国报纸进来,头条是《从贝克街到紫禁城:福尔摩斯背后的东方密码》。
“从卿,你这书火到欧洲大陆了!”同事拍着他的肩膀,“连法国官员都在采访里说,要读一读这本‘融合了东西方智慧的侦探小说’。”
顾从卿看着报纸上的配图——埃菲尔铁塔下,有人举着《四签名》的法语版合影,背景里的海报上,福尔摩斯的烟斗旁边,多了个小小的青花瓷纹样。
他忽然想起宋大使临走时的话:“文化的渗透,就像春雨,看着轻,却能让种子发芽。”
此刻,那粒叫“福尔摩斯”的种子,显然已经在异国的土壤里,长出了意想不到的枝芽。
而他和刘春晓站在这枝芽下,看着它向着更广阔的天空生长。
刘春晓端着排骨汤走出厨房,见他对着报纸出神,笑着喊他:“别想了,再不吃汤就凉了。
等周末,咱们去唐人街买两串糖葫芦,也算给你的书庆祝庆祝。”
顾从卿合上报纸,眼里的笑意像窗外的灯光一样暖。
……
顾从卿提笔创作第二本福尔摩斯故事时,并未像第一本那样完全依照记忆中的原着落笔。
他在情节里悄然织入了新的脉络,修改了几处细节,更小心翼翼地将华国元素揉了进去。
或许是案发现场出现的一枚刻着篆书的玉佩,或许是福尔摩斯推理时引用的一句《论语》警句,又或是某个配角提及的“丝绸之路”上的奇闻。
他曾说过要做文化渗透,让异国读者自发走近华国的历史文化,这话从不是空谈,此刻正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慢慢落地。
蔡大使将新书仔仔细细读了一遍,那些藏在故事里的华国印记,他一个也没错过。
合上书本时,他眼底满是欣慰,当即让人把顾从清叫到了办公室。
“从卿啊,”大使指着桌上的书,语气里带着真切的感慨,“好样的!这步子迈得稳,做得巧。
继续加油,别松劲。”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往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无论是人手、资源,还是需要大使馆出面协调的事,你只管开口。
我能办到的,绝不推辞。
就是我力有不逮的,也一定给你往上级打报告。”
顾从卿站在桌前,闻言深深颔首,目光坚定:“谢谢大使。
这些本就是我辈的义。
为国家做点事,让我们的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见、了解,是分内之责。”
蔡大使把书放在桌上,指尖在“青花碟暗纹”那段来回摩挲,眼里的光越来越亮,“从卿啊,你这处改得妙!
借着福尔摩斯的眼睛,让他们看这瓷碟上的缠枝纹,
既没硬塞知识点,又让读者忍不住想查‘缠枝纹是什么’,这才是润物细无声。”
顾从卿站在桌前,腰背挺得笔直:“大使过奖了。
我只是觉得,比起直接讲‘缠枝纹象征吉祥’,不如让它成为破案线索,这样他们记起来更牢。”
“不光是瓷碟,”蔡大使翻到“华生用竹制茶筅点茶”的段落,笑出声,“连点茶技艺都藏进来了,读者怕是要对着书研究怎么打茶沫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