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发展规划(十二)(2/2)
同时,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曙光显现,cpc 开始着眼建国后的工业建设,希望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东北解放区因与苏联接壤,成为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cpc 通过东北局与苏联接触,希望获得工业设备与技术支持。
苏联出于自身战略考虑,对东北解放区提供少量援助,包括一些老旧机床、发电设备及部分工业技术资料,同时派遣少量技术人员到东北工厂指导。
比如在沈阳某机械厂,苏联技术人员帮助工人改进机床操作流程,提升零件加工精度,使工厂能生产更符合军用标准的武器配件。
但这些援助规模与质量有限:苏联当时处于战后恢复阶段,自身工业资源紧张,无法提供大规模援助;且苏联对 cpc 态度仍有谨慎,不愿投入过多资源。
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全国范围内战斗仍在持续,解放区局势虽总体向好,但局部战斗激烈,工厂生产环境不稳定。
从苏联引进的部分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需途经战区,时常面临被敌对势力袭击的风险,导致设备损坏或延误。解放区技术人员虽有一定积累,但面对苏联先进设备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匹配问题,大量俄文技术资料因缺乏专业翻译人员,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设备的设计标准、原材料要求与国内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比如设备所需钢材型号在解放区无法生产,只能通过有限进口渠道获取,极大限制了设备正常使用与生产效率提升,从国外引进工业资源的目标仍未实现。
直到全国解放后,大规模工业建设才真正迎来契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发展工业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支援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苏联基于国际形势与中苏关系,同意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工业援助,双方签订一系列协议,确定了 156 个重点工业项目,涵盖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多个重要领域。
这些项目中,既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有重型机械厂、发电厂、煤矿等,几乎涵盖了工业体系的核心环节。为保障项目推进,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工业设备,还派遣了数千名技术专家到中国,帮助进行工厂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并对中国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资料与设计图纸,帮助中国掌握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 在苏联的支援下,大批工厂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比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哈尔滨锅炉厂等,这些工厂的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中国工业领域的诸多空白,还初步构建起中国的重工业体系。
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厂从设计、建设到设备安装调试,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