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发展规划(十二)(1/2)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一些外国记者、援华人员进入陕甘宁边区,他们成为根据地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cpc 曾通过这些人士,表达引进医疗设备、机械制造、化工生产等领域技术与设备的需求。
比如延安医疗工厂急需消毒设备与药品生产机器,边区机械厂希望获得更先进的车床、铣床以提升零件加工精度。
美国援华飞虎队部分成员也曾与边区接触,cpc 尝试通过他们向美方申请少量工业援助,但当时美方援华物资主要流向国民政府控制区域,加上国民政府阻挠,这些努力大多无果而终。
同时,抗战时期根据地虽相对稳定,但仍频繁遭受日军 “扫荡” 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安全环境恶劣。即便少量国外设备通过秘密渠道运入,也难以在频繁转移中保持完好,且根据地技术人员多为民间手工业者,缺乏操作、维护先进设备的能力,许多设备运到后只能闲置,或拆解成零件用于修理其他机器。
此外,国外设备所需的配套原材料与零部件无法在根据地生产,也难以从国外持续采购,导致设备即便能暂时使用,也无法长期维持正常运转,对外引进工业资源的尝试进展依然缓慢。
到了解放战争时代,随着解放区不断扩大,cpc 更加重视工业发展,将其作为支援解放战争、筹备建国的重要举措。
这一时期,解放区不仅接管了一批原有工厂企业,还在原有基础上新建大量工厂,工业体系逐步完善。
东北解放区因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成为当时工业建设的重点区域。cpc 派遣专人接管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的工厂,组织工人复工复产,并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东北兵工厂经过改造扩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能够大批量生产各类枪械、火炮、弹药,为东北野战军乃至全国解放战争提供有力武器支持。
在华北解放区,石家庄解放后,当地迅速恢复原有工厂生产,并新建纺织厂、机械厂、面粉厂等,既满足军民生活需求,又为前线提供大量后勤物资。
华东、中原等解放区也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工业建设:华东解放区利用沿海资源发展海盐晒制、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时建立小型兵工厂、机械厂支援前线;中原解放区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与粮食加工工业,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
这一时期,cpc 对国外工业设备与技术的需求更为明确。接管的日伪时期工厂虽有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亟需更新升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