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发展规划(七)(2/2)
抗战中后期,根据地军工生产面临原料匮乏的困境,尤其是制造炸药的硝酸铵等关键物资,被日军严格管控,此前依赖的氯酸钾库存很快耗尽。
就在此时,技术人员发现日军推广的化肥主要成分是硫酸铵,经过化学处理后可转化为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硝酸铵,这让缺弹少药的八路军看到了希望。
在冀中根据地,叶企孙先生秘密输送的汪德熙、熊大缜等知识分子成了转化化肥的核心力量。汪德熙发现日军为防止化肥被利用,故意在其中掺入大量杂质,他通过英文信件向北平的外籍教师求助,用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传递研究需求,躲过日军检查后掌握了除杂方法。
在简陋的兵工厂里,技术人员将买来或搜集的化肥与火硝反应分解,提炼出纯净的硝酸铵,再混合谷糠粉、麻杆灰等制成硝铵炸药,这种炸药威力远胜此前的黑火药,成了地雷、手榴弹的核心装药。
日军始终没能弄明白,为何自己大力推广却无人问津的化肥,在占领区总能 “莫名消失”,更不知道那些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地雷,原料竟来自自己 “赠送” 的肥田粉。
而八路军则通过秘密交通线从敌占区大量收购化肥,甚至发动群众帮忙搜集,形成了 “鬼子送原料,我们造炸药” 的特殊局面。
据记载,1943 年晋察冀根据地仅高级炸药就生产了 24 万公斤,其中不少原料都来自日军推广的化肥,这些炸药化作了炸向侵略者的怒火。
林毅听众人都说完后接着说第三点:“第三是挖掘水利工程的设备。咱们修水渠靠人工挖,又慢又累,遇到硬土还得靠锄头刨,效率太低。
我能弄到专门的挖掘机、抽水机,还有其他一些施工机械。用挖掘机挖渠,一天能顶几十号人干的活,现在正是枯水期,我认为正是整修水利的好时候。”
这话一出口,会议室里彻底炸了锅。坐在后排的一名军官忍不住提高声音:“林顾问,您没开玩笑吧?挖掘机?那东西我只在报纸上见过,据说国外才有,您怎么能弄到?”
另一名不熟悉林毅的军官也跟着嘀咕:“口气也太大了,高产种子、化肥、挖掘机,这些哪样不是稀罕物?怕是随口说说吧?”
连一直信任林毅的陈司令,也忍不住问道:“林毅,这些东西可不是小数目,真能弄来?不会有什么麻烦吧?” 他知道林毅有 “特殊渠道”,但这么多关键物资,还是忍不住担心。 林毅见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平静地说道:“大家不用急着怀疑,我既然敢说,就有把握弄到。要是总部同意,半个月内,我先弄一批高产种子和小批量化肥过来,咱们找个村子试点,看看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