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955章 发展规划(七)

第955章 发展规划(七)(1/2)

目录

在供应保障上,国家实行无利润统购统销、奖售等政策,确保化肥优先供应农业生产,彻底改变了民国时期 “洋行垄断、价格高昂” 的局面。

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化肥推广的关键转折点。随着 “四三方案” 的实施,我国从法国、日本等国引进 13 套大型化肥装置,这些设备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化肥 400 万吨,一举突破了产能瓶颈。

与此同时,中小氮肥厂在全国遍地开花,化肥产量呈几何级增长,尿素等优质品种逐渐取代传统硫酸铵。到 70 年代末,氮肥的增产作用已得到全国农民的普遍认可,从 “要我用” 转变为 “我要用”,化肥终于从 “洋奢侈品” 变成了农业生产的 “必需品”。

从 1901 年首次引进到解放后全面推广,化肥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折射出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艰难历程。民国时期的观念壁垒、市场乱象与技术缺失,让进口化肥始终难以扎根;而新中国通过工业自主、政策引导与技术普及,不仅终结了进口依赖,更让化肥成为粮食增产的核心支撑,深刻改写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轨迹。

化肥虽然在解放前推广不是很好,但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对化肥可是很喜欢,当时日军在占领区推行 “以战养战” 策略,为掠夺更多粮食支撑侵略战争,曾向老百姓分发被称为 “肥田粉” 的化肥,强迫或诱导他们在耕地时使用,妄图通过增产实现粮食的最大化搜刮。

但这种外来的白色粉末,在日战区的田埂上始终遭到农民的抵触,而在敌后战场,它却成了八路军军工生产的 “宝贝”,上演了一段特殊的物资博弈。

日战区的老百姓对化肥的排斥,首先源于骨子里的陌生与不信任。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依赖粪肥、绿肥、饼肥耕作,“多粪肥田” 的理念早已融入农耕智慧,对于这种无臭无味、成分不明的 “洋粉末”,本能地充满疑虑。

他们不清楚这东西该怎么用,担心用量不当会烧坏庄稼、破坏地力,毕竟当时没有任何技术指导,日军只催逼使用却从不讲解方法,不少农户尝试后因施用不当导致幼苗枯黄,更坚定了 “这洋货不靠谱” 的想法。

更深层的原因,是对日军掠夺本质的清醒认知。老百姓早已看透,日军所谓的 “增产” 不过是为了更狠地抢夺,即便庄稼真的多收了几斗,最终也会被以 “军粮” 名义搜刮一空,自己辛苦一年仍可能颗粒无存。

河北冀中地区就流传着 “肥田粉肥了鬼子田” 的说法,许多农户宁愿让土地减产,也不愿配合日军的要求,有的把化肥偷偷埋进土里,有的干脆转手卖掉,绝不让日军的掠夺计划顺利实施。

日本人曾以为低价倾销甚至赠送就能打开局面,却没想到这种 “恩惠” 在民心向背面前毫无作用。

与老百姓的抵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从一开始就敏锐地盯上了这种特殊的 “肥田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