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种的不只是菜 还有良心(1/2)
陈泽的手写信贴出第三天,泽农集团的股价不跌反升!
资本市场从最初的“内斗恐慌”迅速转向“治理重构预期”,
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创始人回归一线,战略纠偏信号强烈。”
更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犹豫的B轮领投方,一家专注农业科技的国家级产业基金,
主动提出追加投资,并附带一个条件:希望陈泽亲自带队,参与他们在西南山区的“数字乡村共富计划”试点。
而山沟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清晨五点,薄雾还未散尽,冷链仓储中心的灯光已经亮起。
王旭带着十几个村民在分拣线上忙碌,今天的订单不是发往城市商超,
而是直供三所偏远乡镇小学的营养午餐!
“老陈说了,‘先保人,再保利’。”
王旭一边打包萝卜,一边对身旁的年轻人说,
“咱们种的不只是菜,是良心。”
与此同时,在泽农总部十四楼,一间原本用作茶水间的屋子被改造成了“田野之声会议室”。
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实时连接着全国27个合作村落的代表。
每周三上午九点,这里都会举行一场特殊的“基层听证会”。
第一次会议那天,来自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姑娘阿茸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她身后是塌方后尚未抢通的山路,几十吨滞销的高山土豆眼看就要烂在地里。
“我们签了保底收购合同,可系统显示‘物流评级不足’,自动取消了配送计划……”
她的声音哽咽,
“孩子们等米下锅,不是等KPI达标。”
会议室一片沉默,坐在主位的陈泽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然后拿起电话,
“调用应急资金,租直升机运第一批土豆。
后续所有类似情况,授权田野代表直接触发绿色通道!”
有人提醒他,“这不符合ERP风控规则……”
“那就改规则。”陈泽平静地说,“系统是为人服务的,不是反过来。”
一个月后,独立调查小组出具审计报告:
确认“丰年供应链”与“禾瑞达”存在关联操作,虚增成本共计1860万元;
沈涵签署的对赌协议属实,但从未从中获利,
相关股权稀释条款已被董事会认定为“显失公平”,予以撤销;
方振华虽有管理失当之责,但其推动的冷链物流网络和农户溯源系统已产生长期价值,建议给予行政处分并留任观察期。
报告公布的当晚,陈泽邀请方振华和沈涵回到山沟村老宅吃饭。
三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方桌旁,桌上是一锅炖土豆、一盘腌辣椒、一碗野菜汤,
和十年前他们创业第一天吃的晚饭一模一样。
“我知道你恨我。”方振华开口,声音低沉,
“但我没想毁掉泽农,我只是……太怕它倒了。”
“我也没资格怪你。”陈泽摇头,
“是我先离开的,我把梦想交给你和她,却忘了问你们累不累。”
沈涵轻轻握住两人的手,
“别说了,现在回来就好。”
夜风拂过山岗,远处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像星星落在人间。
半年后,泽农集团发布首份《社会价值年报》:
合作农户平均年收入增长43%;
员工持股覆盖率提升至67%,最年轻的一位仅24岁;
全国建成13个“零中间商”产地仓,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平均缩短5.8天;
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董事”开始列席集团战略会,拥有否决权。
而在公司新总部大楼顶层,没有设置总裁办公室。
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开放式的“田野展厅”,
陈列着各地农户寄来的感谢信、晒干的稻穗、孩子画的“我们的农场”水彩画……
门口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一句话:
“我们不做伟大的企业,只做有温度的生意。”
某日午后,一位记者采访陈泽,“如果重来一次,您还会选择上市吗?”
他望着窗外翻滚的麦浪,轻声说,
“我会更早回来。”
夜晚,星空璀璨,沈涵坐在台灯下,在笔记中写道,
我悄悄把那封对赌协议的复印件埋在了后院那棵老槐树下。
纸烧尽时,火星像萤火虫一样飞起来,有一粒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不烫,只是微微发红,就像这些年压在我心上的东西,终于轻轻放下了……
陈泽不知道,其实那天他在公告栏贴信的时候,我就站在二楼拐角的阴影里。
我没敢上前,怕一露面就会哭出声来。
可当他写下“我把最重要的东西弄丢了”时,我的眼泪已经砸在手机屏幕上。
不是委屈,是终于有人看见了!
这三年,我不是不爱他了,而是太怕失去他创造的一切。
云峰走后,生产系统崩了一半,银行催贷,
投资人逼问Q3财报,村里几十户等着春耕款……
方振华说,“要么做假账,要么破产。”
我说,“都不选,我们想办法。”
于是我和他一起改流程、调数据、签协议,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拖时间,等一个你能回来的时机!
他们说我变得冷硬,说话带PPT语气,连笑都像KPI考核达标后的标准弧度。
可谁懂深夜我翻着农户补贴名单,一个个核对银行卡号时的手抖?
谁懂看到孩子手术报销被卡住时,我宁愿用自己的股权去换一张结算单的心痛?
现在好了,陈泽回来了,带着一身风尘和依旧炽热的眼神。
他不再问“这个项目ROI多少”,而是蹲在地头问王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