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回文诗(2/2)
下官遵命,只是下官愚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大人与诸位前辈指正......
虞南风含笑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
只见马忠满眼敬佩地再次望了那边神色平静的王平一眼,随即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平复内心的激动,
转身面向那悬挂的诗作,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声音足以让殿内大部分人都听清:
诸位大人,此诗与寻常诗不同,想要入得其门,不妨换个角度......请试将此诗,从尾至头,倒着读来。
番话立时在百官中引起一阵骚动。
倒着读诗?这成何体统?
马翰林莫不是在说笑?
在一片质疑声中,几位反应敏捷的文官已开始尝试。
起初只是低声细语,但随着诗句在口中流转,他们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最终化作一声声惊叹: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这、这怎么可能!
一位老臣激动得胡须直颤:
倒读之后,竟成了一首描绘黎明景色的佳作!
经此点拨,满殿文官纷纷效仿。
当整首诗倒读完毕,大殿内顿时哗然。
正读(顺读)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反读(倒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诗无论正读倒读,居然都是一首佳品,两者意境叠加,其间韵味自然截然不同。
若说顺读是从月夜江潮、孤舟钓影,渐至江天破晓、红霞映日,那倒读便是从黎明晓日、碧峰鸥影,回溯到渔舟泊浦、夜浪随潮。
众人心中,仿佛已亲眼见得金山寺临江的朝暮两番景致,鲜活动人。
诗,原来还能这样写?
活了几十年,谁不是头一回见到这般神奇的诗文?
怪不得虞老大人会说“大开眼界”“后生可畏”了。
原来是王平创新了一个流派,回文诗,正读反读都是精品,可二者叠加,意境贴切,对词工整,遣词造句的使用更是巅峰造极。
除了王平,恐怕也没人敢在如此场合如此创造了吧。
众人不得不佩服王平的胆气和才华了。
果然,能做第一个六元及第的人,这份才气,普天之下也怕只有他一人而已。
难怪草原人初读便甘心认输——别说一炷香的时限,即便给十炷香、百炷香,想来也难写出这般字句回环、意境交融的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