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八 既得利益群体(2/2)
承泰十九年,王禥悉心培养的太子王骥巡视东南财政,突感风寒,药石无治,在返回京师途中病死于河南行省颍川府临颍县。
王禥大怒,杀东南官场十余人,整个东南官场被大换血,他还要大开杀戒,被群臣苦苦劝阻,只能挑选新的太子人选。
最终他的第三个儿子王骢入主东宫,因为皇次子已经分封就国去了南海,王禥对于新太子王骢不是很满意,又想到被视为接班人的王骥死得莫名其妙,伤心不已,竟至呕血,三年后带恨驾崩。
王骢即位后商议父亲的庙号,定为“明宗”,但随着陆游、辛弃疾等名臣老去,朝廷重臣出现了青黄不接,王禥并非没有给儿子留下人才,奈何王骢本就是被当作藩王培养的,能力和见识有限。
不过帝国还是按照惯性继续前进了下去,王骢执政保守,在守成之君中都属于平庸的那种人,王禥的确没有给儿子留下似辛弃疾这样的大才,但是帝国的中坚力量依旧强大,于是绍定朝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十二年。
直到王骢选定的太子王汲上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东南士绅将朱熹的理论从故纸堆里翻找出来,大肆吹捧,保守势力开始上台。
朱熹是前宋二程的再传弟子,由于王伦王闻两朝不断开阔眼界,儒学为了适应也不断进化,只有朱熹坚持程学,但在四任皇帝期间都属于边缘学说,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
东南经济发达,学堂教育是天下之冠,背靠着发达的海贸起点,又在海外大肆以宗族殖民南海,便形成了一股不弱的势力,在王骢期间逐渐抬头。
王汲很快就被忽悠瘸了,先是重新议定祖父的庙号,改明宗为武宗,这就多少带了对王禥执政的贬低之意了。
随后他开始收回边将权力,收回部分海外藩王的权力,本该继续对外开拓的王氏汉朝,就在这么一个关键的节点,突然变得内敛了起来。
因为东南士绅们想要取代朝廷的部分权力,比如争取更多的海贸优惠、争取更多的地方主导权力,便以“三朝穷兵黩武、民间不聊生、多有怨气”为理由,哄骗王汲将许多被朝廷牢牢掌控的权力移交给了地方。
王汲干得最傻的一件事,是居然将东瀛公放回日本出任归汉倭王,东瀛公徐尊成返回日本后,立即联络有血缘关系的各地藩主作乱,引发了持续数年的“天化倭乱”。
这一场日本的大叛乱,朝廷先后投入十余万大军、消耗了国库、朝廷不得不向东南借钱,才堪堪平息,东南士绅则借助这一场叛乱,从日本地区获得了数十万的奴隶,一发投到东南诸岛屿的私人种植园中去了。
除了放归东瀛公之外,王汲还放回了数名东南藩国质子,于是真腊、暹罗诸藩国政变频发,几个临近的海外藩国也受波及。
等到中原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平定、协调了这些动乱之后,东南士绅们吃了个饱,各自的种植园中又多了数万昆仑奴。
自此中原国力大损,安西都护府驻军从三万余锐减至万人,不得不主动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