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 > 第1069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16二合一)

第1069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16二合一)(2/2)

目录

水淼将海鸭蛋重新包好,心里已经有了打算。她将这件事向王建革做了汇报,王建革点了头:“东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是我的同学,他今天早上就打电话跟我打了声招呼了,我想着你要是没有这个想法那就不跟你说了。既然要去的话,车票什么的我这边去安排。鸭蛋这个题材不错,贴近生活,你去看看,如果确实好,值得一写。不过,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平常大家都是县城里生活,很少会出去,因此水淼要出去采风的消息就引人注目了。才半天的时间,单位里又议论开了。

“好家伙,水干事这笔杆子真成金笔了?戳戳风干鹅,风干鹅上京了;这要去戳戳海鸭蛋,海鸭蛋还不得漂洋过海啊?”

“我看悬,鸭蛋哪儿没有?非得吃他们那靠海边的?”

“这你就不懂了,人家那吃小鱼小虾的,吃荤的和吃素的能一样吗?水干事这是要帮海边的人也找条出路呢!”

“那哪有这么简单,那地方穷得只能吃海鲜了,一年到头一碗白米饭都未必吃得上……”

水淼没有理会这些议论。她带着简单的行囊,坐上了前往东山县的火车。一路颠簸,又换乘了公社派来的、带着浓重鱼腥味的小船。

当水淼跟着皮肤黝黑、身上带着海腥味的林大川,一路辗转,踏上红礁公社那片被咸涩海风浸润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感到既陌生又新奇。

这里与她熟悉的县城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属于大海的味道——咸腥,湿润,还夹杂着水生物腐烂和新生交织的、略带泥土气息的复杂味道。

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红树林沿着海岸线蔓延,它们的根系虬结,像无数只巨人的脚掌深深扎入滩涂的淤泥里,顽强地抵御着潮汐的冲刷。退潮后,大片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上面布满了小蟹爬行的痕迹和贝类呼吸的小孔。

“看,那就是俺们放养的海鸭!”林大川指着红树林深处和滩涂上成群结队的麻鸭,语气里充满了自豪。那些鸭子体型比水淼常见的要大,羽毛色泽也更深,它们在浅水区和滩涂上灵活地踱步、啄食,发出“嘎嘎”的欢快叫声。

公社书记是位精干的中年人,早已等候多时,热情地接待了水淼。没有过多的寒暄,他们直接去了鸭群聚集的地方。水淼学着林大川的样子,脱下鞋袜,挽起裤脚,赤脚踩进温润而柔软的滩涂里。淤泥瞬间没过脚踝,一种奇特的触感从脚底传来,细腻,冰凉。她小心翼翼地走着,感受着海风拂面,看着眼前这派自然、旺盛的生机。

林大川弯腰,熟练地从一片红树林根系下的草窝里摸出几枚青白色的鸭蛋,个头确实比寻常鸭蛋大,蛋壳也更厚实些。“您看,这就是刚下的,还温乎着呢。”他递过来一枚。水淼接过,鸭蛋入手沉甸甸的,还带着点温度。

傍晚,公社食堂用最新鲜的海鸭蛋款待水淼,除此之外,还特地煮了一锅米饭,炖了一只麻鸭,可以说诚意满满。

当那颗水煮海鸭蛋被敲开剥完,露出洁白莹润的蛋白时,水淼就隐隐觉得不同。待用筷子轻轻一戳那饱满的、颜色深橙近红的蛋黄时,奇迹发生了——只听极轻微“啵”的一声,金红透亮的油液瞬间便冒了出来,顺着蛋体缓缓流淌,浓郁的、带着海鲜特有风味的香气立刻升腾而起,充满了她边上一圈。

水淼夹起一小块带着油光的蛋黄送入口中,口感沙糯、绵密,醇厚的香气在舌尖炸开,那股鲜味层次丰富,既有蛋香,又似乎融合了海洋的精华,确实没有丝毫令人不快的腥气。

她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她以前读过的、汪曾祺先生描写家乡高邮咸鸭蛋的文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那是她第一次通过文字,如此真切地“品尝”到一种食物的极致风味,感受到了文字背后对故乡风物深沉的热爱。

此刻,她嘴里的这枚红树林海鸭蛋,其蛋黄的色泽、流油的动感、沙糯的口感,竟与记忆中文豪笔下那枚名满天下的咸鸭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因其是鲜蛋,更多了一份灵动活泼的鲜美。

这种奇妙的联想,让水淼对眼前的事物和这片土地,陡然生出了一份更深的敬意与共鸣。原来,在这偏远的、看似贫瘠的海隅,也藏着如此不为人知的美味珍宝,它们同样承载着一方人的劳作、智慧与期盼。

夜晚,公社招待所里,一盏煤油灯晕出昏黄的光圈。水淼伏在简陋的书桌前,摊开笔记本,海风带着潮湿的凉意从窗户缝隙钻进来。她回想着白天的所见所感:林大川和渔民们那被海风与烈日雕刻出的粗糙面庞,他们谈起海鸭蛋时眼中闪烁的光;赤脚踩在滩涂上那新奇而实在的触感;红树林在潮水中静默坚守的姿态;还有那枚蛋黄流油时,带给水淼的、与文学记忆重叠的惊艳滋味……这一切,都远比任何空洞的赞美和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更像是在履行一个发现者、一个记录者的使命。她要写的,不只是海鸭蛋的“好”,更是这“好”背后,那片独特的红树林生态,那些赶海人的辛劳,以及这枚“金蛋蛋”所能点燃的、对于更好生活的希望。

《红树林畔的海鸭蛋》一文如期发表。水淼在文中,不仅用准确的数据和朴实的语言介绍了海鸭蛋的特色和价值,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红树林的壮美、海鸭的悠然、养鸭人的质朴,以及那枚蛋黄流油瞬间带给人的视觉与味觉的双重震撼。

水淼甚至巧妙地引用了自已对高邮咸鸭蛋的文字记忆,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风味对话,赋予了红礁海鸭蛋一种文化的韵味与亲切感。

这个年代,拥有看报纸看文章习惯的差不多都是在机关单位任职的。自然,最先看到水淼文章的也是这群人。怕是水淼自已都想不到自已的文章会被哪些人看到。

文章引发的第一波巨浪,来自于体制内的强力回应。省商业厅的介入,并非仅仅是一纸公文式的例行公事。他们甚至派出了专门的调研小组,深入红礁公社的滩涂、养殖场和社员家中,实地核实情况,评估潜力。

当然这也是适逢其会了,省商业厅正巧组织全省外贸产品调研,之前的风干鹅正是通过水淼的文章被他们列入名单了。自然,在省报上看到水淼的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会置之不理。

林大川看着官方的人来,看着官方的人走,等消息等得望眼欲穿,终于等到了确定消息,红礁公社的海鸭蛋、风干海货等特产正式被列为省级外贸产品。

外贸渠道的打通,不仅仅是“卖出去”,而是“卖上好价钱”的质变。外贸资质的公司看中这里海产品独特的自然风味和文章带来的“故事附加值”。红礁公社的产品,不再仅仅是土特产,而是被塑造为带有地域文化印记的“精品”,开始进入外汇商店,甚至远销海外。

当林大川再次来到县里,送上那面“妙笔生花,造福乡梓”的旗帜和一筐精心挑选的海鸭蛋时,他黝黑的脸上绽放着前所未有的光彩,那双常年与风浪打交道的大手,紧紧握着水淼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谢谢!谢谢水作家!您是我们红礁公社的恩人……”一遍遍说着谢谢,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

水淼看着那面朴实无华的旗帜,听着同事们由衷的赞叹,心中涌起的暖流与成就感,无比踏实、厚重。她清晰地感受到,手中的这支笔,真正地扎根到了泥土与滩涂之中,从书写个人情怀的“金笔”,蜕变成了连接希望与现实的“桥梁”。她的创作,也因此被注入了更磅礴的生命力——那是一种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的,为人民服务的生命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