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集 水族招风崮巡视 欢庆丰收年(1/2)
上一回说到,黑龙王收留小青龙草上飞归水族,黑龙王安排小青龙草上飞和东海二蛟龙,次犹二青龙,昆嵛山小青龙一起守卫东海,保护东海龙宫安全。小青龙草上飞接到了任务后,出了水晶宫,向东海飞去。水族七人送走小青龙草上飞,就在水晶宫里休息不提。很快就来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族全体人员洗漱完毕,吃过早饭。黑龙王说道:“阿三!你们今天继续去黄海沿海山区巡视,必须把怪兽清理干净,让人们过上心安理得的舒适生活。”巨鳄等水族七人抱拳说道:“遵旨!”说完,水族七人就向山东胶东半岛黄海沿海山区招风崮飞去。
再说说阳文河村,村里的人们深知没有粮食吃要饿肚子,搞不好生产工作意味着忍饥受饿、沿街乞讨流浪街头。因此,阳文河村的领导班子抓好生产,是唯一的目标大方向,也是唯一的出路。阳文河村这一年,是一个丰收年,留下大人孩子三百六十斤口粮外,其余的余粮全部交给国家,玉米、大豆、小麦、花生、地瓜干等,都是上等的好粮食,有几万斤公粮交给国家,超额完成了交公粮的指标,得到了乡领导的好评!为了庆祝好年景,村里举办文艺节目“唱秧歌”娱乐活动。
再说,这一年正是正月十五的头几天,阳文河大队部,村支书记冷富水在广播里喊道:“今天上午八点在戏台前召开村民大会了,还望村民们积极参加会议,有重要事情传达给大家,错过机会难得!”到了八点,村里的村民们陆续来到了阳文河村西大街戏台前集中,有几百人参加,就见戏台上摆了两张桌子,戏台上中间坐着阳文河村支部书记冷富水,几个成员民兵连长冷玉山,村委主任冷大力等,摆着笔墨,在场的观众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坐在戏台上的村支部书记冷富水站起来说道:“大家安静!安静!不要说话了!”顿时间会场上鸦雀无声,他又说道:“我说一个事情,我们阳文河来个小插曲——举行娱乐演出‘唱秧歌’文艺活动,还望大家踊跃参加,积极投入唱秧歌队伍中来!名字就叫‘欢庆丰收年’!要参加的现在就报名了!大家都可以报名!”说完,台下的观众都积极上台报名,有几十号人报名参加秧歌队伍,报完名以后,第二天村里就开始排练唱秧歌娱乐活动,领头的由村支部书记冷富水带队,只见他穿一身白色带蓝格绸布衣,脚穿统一的白球鞋。右手拿着大马铃铛,左手拿着大马尾掸子,后边就是两位童儿刚子、小宝,他们穿着大红毛衣,下穿黄色裤子,头扎白色毛巾,双手举着挂在竹竿上用红绸布做的大红灯笼。
再后边就是八人打手鼓,吴老二打腰鼓,共一十二人,只见他们下穿蓝裤,脚穿白色球鞋、上穿洁白色衣、腰扎红带红腰鼓,头扎白色毛巾,双手拿着手鼓棒、腰鼓棒。
再就是王二小和媳妇赶着毛驴回娘家,张老大和媳妇旱地跑旱船。这毛驴、旱船都是用树条彩布做成,王二小手拿赶毛驴鞭子,张老大手拿摇船橹桨。还有刘汉子挑担、媳妇耍扇,刘汉子肩膀上的担子是锢漏钉缸的工具木箱子,媳妇手拿彩色双扇转圈跳舞。还有老头老婆二人各拿一本书演唱,边走边唱;再就是两对青年男女共四人,男青年扛镢头,女青年扛铁锨,模拟上山干活的场景,男女双双成对说说笑笑,亲密无间跳着舞。还有分别代表工、农、商、学、兵的人员,他们都有各种不同的服装打扮。年轻的媳妇头戴红花,搽胭脂抹粉,有的穿红绸布褂、绿绸布裤,下半身用粉红色丝绸布裙遮住;也有的穿紫色绸布衣、黄色绸布裤,穿的都是绣花鞋。旱船的底部用红色绸布裙来遮挡等等。
男的穿统一白色和蓝色球鞋,有的穿白绸布褂、蓝绸布裤,也有的穿黑绸布褂、棕色绸布裤。总共有四五十号人的秧歌队伍,声势浩大。
只听冷富水唱秧歌谣:“今年是个丰收年那,我领着大家来宣传!男女老少齐上阵呀……!大干日子有奔头呀!……!庄稼汉越干越有劲呀!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呀!……!为好日子做贡献呀!丰衣足食越来越幸福呀!嗨!嗨!嗨嗨咬!……哇!嗨咬哇!”只听锣鼓声:“岂不隆冬锵!岂不隆冬锵!岂不隆冬锵岂锵!岂不隆冬锵!”锣鼓喧天,尤其是那铜钹用双手拿着转着圈、两片对打着的声音特别洪亮,响彻云霄,需要好几个人轮换着打才能坚持下来。这铜钹在胶东半岛唱秧歌娱乐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乐器,小孩拿不动,只有壮年人才能拿得动,用双手握着铜钹的顶端在手心里旋转着圈儿,让两片摩擦着对打。打这铜钹有快有慢,只见赵三三十来岁,打的是慢节奏,他双手紧握铜钹转着圈儿摩擦对打着,发出“咣!咣!咣!咣!咣咣一隆咣!咣咣一隆咣岂咣!咣咣一隆咣!”的声音,震耳欲聋。只见他甩起膀子来回反复摩擦对打着,把铜钹玩得十分熟练,其它乐器也跟着铜钹的节奏,打得热火朝天。秧歌队伍紧跟乐器节奏,人人卖力地扭着、跳动着,来回穿插窜动,十分起劲。赵三越打越投入,一会儿把铜钹抛向空中,只见两片铜钹在空中直转圈儿,他窜起用双手接住对打几下,又抛向空中两米多高,铜钹在空中旋转着像两个风火轮,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闪闪,让人耳目一新。他翻着跟头接住铜钹,继续对打,这个动作连续做了十几次。看热闹的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前面是小孩,后面是姑娘媳妇们,再后面是壮年人和老头。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孩子们鼓着掌吹着口哨,姑娘媳妇们鼓着掌大笑,壮年爷们鼓着掌喊好,他们摩拳擦掌,都想摸摸铜钹,过过瘾。这一轮下来,赵三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就在这时候,一位满头白发、留着白胡子的老人走了过来,大约六十岁左右,名叫严四,他来到乐器场子中间接过铜钹说道:“这铜钹我年轻时都是一个人打全场,现在你们五六个人轮番打也能过瘾吗?来!我来打快节奏!”只见老人双手接过铜钹,摩擦对打发出“咣咣隆咣一隆咣!咣咣一咣一隆咣!咣岂咣!咣岂咣!咣咣一咣一隆咣”的声音。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严老汉打铜钹就像玩玩具一样轻快,他很有节奏地打着,把铜钹抛出去一尺来远,又迅速收回来,速度快且利落。秧歌队伍也加快了扭动速度,看热闹的观众在场外不断鼓掌叫道:“好!好!好!”声势浩大。这一轮下来,老汉也汗水淋漓、喘息不止,但也过足了瘾。
正在这时候,青年冷六接过铜钹说道:“严老汉真优秀!”随手举起大拇指,“真棒!不减当年!”严四老汉感慨地说:“不行!老了!好汉不提当年勇!”冷六打铜钹节奏更快,比严老汉快了几倍,在铜钹的带动下,锣鼓声更响,唱秧歌舞的步伐也加快了,人人都沉浸在跳秧歌舞的快乐之中。这铜钹从古传到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愧是秧歌乐器里的重要角色。
大马铃铛和大马尾掸子也是传承多年的道具,冷富水把大马铃铛举起来,来回摇着“铃!铃!铃!”不停地响,大马尾掸子来回上下舞动、转着圈儿,他不停地蹦蹦跳跳,领着两支队伍,后边的人紧跟着,随着锣鼓铜钹的节奏蹦蹦跳跳舞动起来。刚子、小宝二人举着大红灯笼在前边攒动、穿插,后边的人也跟着攒动穿插、转圈圈。跳了一段时间后,领队人摇着铃铛“当铃铃!当铃铃!当铃铃!……”,甩着马尾掸子开始圈场子,后面的人紧跟排成单人队形,秧歌队伍围成圆圈,演员们都进入了角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