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战时动员(2/2)
“好,众将士准备,半个时辰之后,我们出发。”王锴发布了军令。
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整理,士兵们很快就整理好了自己的行囊,拿好自己的兵戈,浩浩荡荡地就朝着葭萌关出发了。他们深知,这一次不比寻常,是真正要见刀见血的,可是他们却丝毫不怕,更没有了之前的玩世不恭。他们知道,自己的身后,就是数百万的蜀中百姓,要是他们退缩了。这些老百姓谁来保护?
可是要说真的不怕,却也很难肯定,不少人都在偷偷地安排自己的后事,他们知道,唐军的能打是出了名的,要不然,偌大的一个梁国,都被李亚子吃掉了。现在他又要吃掉蜀国,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知道这场仗绝对是一场硬仗,所以,不少士兵开始找一些识文断字的人来给家里写诀别书,也许,这可能是他们留给家里最后的纪念。这时候,粗通文墨的人的作用可就大了,平时大大咧咧不把穷酸文人放在眼里的大兵们,第一次有模有样的向他们请教,只为能够亲手写一封家书。这场景,可比孔夫子教徒的场面壮观多了。
简单的收拾好行囊,给亲人写了告别书。所有的蜀军士兵脚步轻松地踏上了前往葭萌关的路上,对他们来讲,那里有一个更合适的称呼——鬼门关!
王锴在亲卫军的簇拥下走在队伍的正中间,望着两侧山石嶙峋,王锴不禁吟起了李太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王锴越往下吟诵,眼泪越往下流,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战,能不能力挽狂澜就看能不能守住葭萌关,看着眼前毫不畏死的血性男儿,王锴的血在沸腾,仿佛自己也年轻了二十岁,和这些将士们一起拯救国家危难。
可是,靠着这临时激起来的两万热血士兵真的有用吗?他不断地再质问着自己。也许能侥幸成功,也许会功亏于溃,可是这已经是他能做到最好的努力。最终的结果,难以靠他来扭转,蜀国的风气、蜀国的颓势,不是他能够扭转的。他开始后悔起来,自己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多向王衍提出一项建议,任由王衍整天沉迷于后宫,整天的享乐,不理朝政。国家落入这个局面,和自己就没有关系吗?虽然自己勤于政事,奈何大臣们有样学样,沉迷享受,自己又为什么不挺身而出,阻止这些荒唐的举动?也许,这场结局来的会晚一些吧。
王锴在不断地自责中,来动了葭萌关,也迎来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报效国家,杀身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