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周土地公 > 第15章 撬动世界的晶体

第15章 撬动世界的晶体(1/2)

目录

大黄看着胡二献上来的“黄土”。

如果胡二不说,他绝对想不到这是面粉,就像他绝对想不到岳川说过的一种名叫“芯片”的东西是沙子做的。

“你确定这东西成本低廉,而且能无限量产?”

“确定!太确定了!生产的速度我自已都害怕。”

大黄认真地听,一边听一边研究硬面团——虽然有经天纬地之能,但庖厨恰恰是他的空白领域。

胡二似乎早已发觉,于是解释道:“面团刚开始是柔软的,具有可塑性,能够做成我们需要的形状,或者制作成类似砖块一样的标准件。无论怎么切割、雕琢、打磨,都不会影响材料的功效。”

酵母菌生成的洞天阵法太小了,太细微了,寻常手段根本破坏不到它们,就算破坏一两个也无伤大雅,根本不影响整体功效。

大黄“哦”了一声,“也就是说,这个材料可以像泥巴一样,轻而易举制作成陶器?”

“对!就是这样!”胡二继续解释道:“大师兄可还记得师父说过的一种顶级陶器制作方法?”

“嗯,哪种,老师说过的太多了。”

胡二说道:“师父曾经讲过,古之大匠把麻袋沉入黄河,水中漂浮之细泥通过麻袋空隙进入其中,经年之后得细泥斤余。随后以细筛滤除水草、杂质,细泥沉淀,撇去清水,下层膏糊入袋,以重物压之,挤出水分,得澄泥。”

大黄想起来了,暗暗点头。

当时土地庙刚起家,所有弟子都在日以继夜的制作陶器和板砖,付给那些磕头的精怪。

一开始大家手艺生疏,制作的东西残次品居多,不是有孔眼就是开裂。

后来日渐熟练,可还是无法提升良品率。

老师向大家说道:“制作陶器不是随便挖一块泥土就行,这其中大有门道。”

然后就是对土质的选取,对土料的炮制等等。

弟子们制作陶器也不讲究,挖一块泥土捏成型,加持土咒就完事了。

后来才明白,土里面除了草根之类的杂质,还有有机物、腐殖质、微量元素等等。

不同地方的泥土,细节上也不相同,制作的陶器多多少少都有些差异。

没错,就是“细节”。

但是细致到什么程度呢?

以前,大黄以为最多也就是细致到“微尘”的程度,现在大黄才明白,哪怕一粒微尘,上面也能雕刻出成千上万个“洞天”阵法。

“大师兄,师父说的那个‘澄泥’之法,从河中取泥就要一载,阴干静置消除土中生机又要一载,再加上其他工序,怕是得两年半。即便如此,入窑烧制也有失败率,成品不过十之二三。”

大黄点头,确实是这样。

寻常工艺精益求精,就是得堆时间,用海量的时间去追求细节。

可是,耗时两年半制作一块澄泥砚,又或者其他澄泥制品,值得吗?就算值得,居高不下的成本又如何在诸天万界推广?

再看手中的面团,无需河中取泥,无需阴干静置,也无需其他杂七杂八的工序,直接就是最细节——细到极致,无法再细。

最重要的是快!

“胡二,你说句实话,这东西的产量,最高能达到什么程度?”

“不知道。”

“哦?什么意思?”

大黄眉头一皱,这种关系到诸天万界前途未来的事情,胡二竟然来了一句“不知道”。

“大师兄,你先听我解释!老面神会随着投入面粉的多少膨胀,就像一个吹了气的皮球,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产量也就随之增长,完全可以说是无限。”

大黄瞬间明白过来,不是胡二马虎大意,而是产量取决于投料多少。

投料越多,面团膨胀越大,产出的材料也会在边际效应下几何倍数增长。

需要多少“黄土”,只管投入相应比例的面就行了。

毫不夸张的说,无论自已有多大的需求,都能满足。

大黄问道:“这个东西……如何开发利用?”

胡二挠了挠头。

他也没仔细思考普及应用的问题,直接风风火火跑了过来。

东西是好东西,但怎么落地呢?

怎么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诸天万界,改变万物众生的生活和命运?

“大师兄,你还记得师父说过的‘一沙一世界’吗?”

“记得!”

“那么, 大师兄再看这个,你还觉得师父是夸张吗?”

之前岳川确实说过这句话,也解释过其中含义。

大意就是哪怕一粒沙,也可以成为一方世界。

可是今天,看到“黄土”面团,大黄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

因为,这个面团里面真的有一方世界。

老师真是太了不起了,早早就预言到了今天,而自已,哪怕看到实物,还无法完全领会老师的思想和高度。

“胡二,按照老师说的澄泥制品,我们可以将这个面团干燥、粉碎,然后制作成一种全新的炼器材料,就像‘澄泥’一样,至于其他人,想制作什么样的法器,自已捏就是。如何?”

胡二哈哈一笑,“大师兄所言极是,干燥粉碎之后虽然会对材料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残余的效果依旧胜过当世千百倍,甚至上万倍。就拿那个洞天秘境的妖族来说,如果他们有‘黄土’制成的材料,肯定能修复洞天秘境,甚至令秘境功效提升十倍百倍,运转时间也大幅延长。”

大黄轻轻“嗯”了一声,暗暗点头,心中却否定了胡二的说法。

不是十倍百倍提升,而是千倍万倍。

洞天秘境的妖族炼器手法倒是上乘,但受到时代的局限性,阵法核心部件非常粗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