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算计(2/2)
且并不愚钝的他,大抵能揣摩出夏侯惠的言下之意。莫看夏侯惠作态慷慨,满嘴什么贵在交心啦,当求裨益社稷啦,全都是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听完就可以略过了。
在商言商,在朝言权。
都是在京师洛阳当值、不乏机会出现在天子身侧的人,不以利交、不以势交,那还有什么好交的荀顗倒不是觉得,满朝公卿百官无有以心论交、真诚笃粹的,但他敢确凿,夏侯惠绝不在此中。
至于什么门户私利和社稷计.那就是个托词而已。
有道是位卑不敢忘忧国。
但他们一个谯沛子弟、一个是元勋之后,位若卑下,又谈何可裨益社稷之策呢
门户私计,社稷大计,有时候也是可以并轨的啊!
说白了,夏侯惠一番口若悬河,实际上就说了两件事。
一者,是夏侯惠对他的姿态很不满。
认为他先以石鉴来试探,然后再留书在陈泰处的做法,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一种犹如施舍般的倨傲。
也是在表露,他夏侯惠绝不是甘居人下之人。
让他如果不能持平心态,那就没必要来说什么仕途同盟的鬼话了。
另一,则是指出了他此时实力太弱、不具备结盟的基础。
那声“荀令君之子也”,就是在点明他犹是一个仰仗父辈萌荫立足、自身并无建树之人;而他夏侯惠已然通过南征北战、以实实在在的功绩立足于庙堂之上了。
想促成双方同盟
行啊,先去说服外甥陈泰加入罢。
将荀陈两家绑在一起了,双方才有商谈合作的基础。
不客气的说,夏侯惠此番话语,不乏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之处。
但荀顗并没有动气。
倒不是事实胜于雄辩、动气也无济于事。
而是他知道,对比依附司马懿这条后路,显然夏侯惠开出来的条件更划算一些。
是啊,对于荀家来说,依附司马家是保留的后路。
不到无计可施、实在不得已之时,就不会去选择的后路。
敢问,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如果觉得一个中郎才干不错、想擢拔其官职,还需要其他说服旁人的缘由吗
不需要吧
但司马懿擢他为散骑侍郎的时候,偏偏还要当众来了一句“荀令君之子也”!
为何如此
不就是想让众人都知道,他司马懿是个知恩图报之人,提携荀顗以报昔日荀令君的举荐之恩吗
先是联姻,再擢拔举主子弟的官职,司马懿已然还清荀令君的恩情了。
所以,除了成为依附之外,荀顗也不能再做其他念想了。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嘛
高门望族之间,非但不能免俗,反而更甚之。
基本的人情世故荀顗还是知晓的。
故而才觉得,夏侯惠开出来的条件,只是让他劝说不想参与其中的外甥陈泰改变心意,当真不算什么苛求。
至少,双方乃平等结盟不是
独自枯坐好久的荀顗,举盏一饮而尽,起身归府。
对于如何说动陈泰,他觉得一点都不难。实在说不动,他可以每日去找阿姊哭诉啊,陈泰能违背母命几次呢
只是,可惜了。
他并不知道的是,他已经陷入了夏侯惠的算计之中。
什么指摘他倨傲、让他说服陈泰等等,都是夏侯惠的借口,只是想拖着他而已。
依制,守孝三年(实二十七个月)。
去岁年末才开始守孝的陈泰,还要居庐两年。
两年之后
届时,夏侯惠要么权势冲天,要么权势尽失。
若是前者,荀顗说动了陈泰并将荀陈两家绑在一起,也没有资格与夏侯惠平等对话;而若是后者,则是荀顗对夏侯惠避之如蛇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