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2章 不就是以夷制夷吗(1/2)
随着军垦种业的崛起,叶雨泽意识到,单纯依靠丽莎·王分析公开数据库和拉杰·帕特尔的“探索性研究”已经不够了。
他们需要更前沿、更核心、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这无异于要在巨头们的保险库里取东西。
“哥,咱们得升级‘物流系统’了。”
叶雨泽盯着电脑屏幕上一串串复杂的基因序列代码,对杨革勇说:
“实物种子传递风险太高,咱们得主要靠这个。”他敲了敲键盘。
一种全新的、更隐蔽的数据传输方式被开发出来。他们不再满足于加密数据包。
“图像隐写术”:将关键的基因标记点数据,转换成像素点的微小幅值变化,隐藏在地窝子体验营游客们拍摄的海量风景照片、搞笑摆拍照中,通过公开的云盘进行传输。
军垦种业那边有特定的解码程序,能像提取藏宝图一样从这些“普通”照片里还原出科学数据。
“音频密码”:利用农场定期举办的“乡村音乐节”,将一些实验参数编码成特定的音符序列,混录在现场演出的音乐中,通过网络直播流传出去。
在外人听来是一段即兴的吉他Solo,在军垦种业的接收端,却是宝贵的耐寒性状表达谱。
“社交暗语”:他们甚至利用地窝子体验营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一些看似是营销文案、游客感言或农场趣事的内容。
比如,“今天又有一位勇敢的挑战者在我们‘极限地窝子’住了三天,他说感受到了‘G-T-C-A’四种基础能量在体内循环!”
——懂行的人一看便知,这提到了DNA碱基(G、C、T、A),暗示某项与DNA基础研究相关的进展已通过这个渠道传递。
这些方法极大地降低了被监测和拦截的风险,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容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军垦种业的研发团队,几乎能与美国这边的“影子团队”近乎同步地获取关键研究进展。
然而,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内部。拉杰·帕特尔这位理想主义者,在深入参与项目后,逐渐察觉到一些异样。
他发现自己的一些“探索性”研究成果,似乎在华夏某个他从未听说的公司那里,以惊人的速度变成了实际应用的专利雏形。
他虽然认同技术普惠,但对这种模糊的知识产权边界感到不安。
一次,他直接找到了叶雨泽。“叶,我希望我们是在为全人类的农业做贡献,而不是成为某个特定国家或公司的工具。我需要知道,我的工作成果最终流向哪里?”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机遇。
叶雨泽没有慌乱,他早已准备好说辞。他带着拉杰参观了那个对外的“农业技术交流中心”。
展示了他们与(虚构的)“国际小农户联盟”的合作计划书,上面罗列着旨在帮助非洲、东南亚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项目蓝图。
“拉杰,你看,”叶雨泽语气诚恳,“军垦种业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有能力并且愿意以成本价向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种子。”
“我们的技术,通过他们,才能最快地惠及最需要的人。商业成功是为了可持续地支持这项公益事业。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这番半真半假、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话,暂时安抚了拉杰。
但叶雨泽知道,像拉杰这样聪明且富有良知的人,不能长期依靠谎言来维系。
他必须加快步伐,在拉杰彻底起疑或出现其他变故之前,拿到最关键的成果。
叶雨泽和杨革勇的目标,锁定了一项被称为“光合作用优化引擎”的颠覆性技术前期研究。
这项技术旨在通过修改关键光合作用酶的基因,显着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理论上能让主要谷物产量提升30%以上。
该技术的核心理论由一位性格孤僻、几乎不与产业界来往的顶尖植物学家,斯坦福大学的艾略特·福斯特教授掌握。
福斯特教授如同守护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但他的“火种”锁在重重的学术壁垒和个人原则之中。
常规的接触方式——高薪聘请、合作研究——全部被他拒绝。
“这是个硬骨头。”叶雨泽皱起眉头。
“硬骨头就用硬牙口啃!”杨革勇发狠道。
他们制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叶雨泽通过多方运作,让军垦种业的一位研究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合理合法”地进入福斯特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课题是公开的、不敏感的)。
这位研究员代号“园丁”,真正的任务不是学习,而是观察、记录,尤其是福斯特教授那些未曾写入论文的、关键的实验思路、失败经验和灵光一现的猜想。
同时,杨革勇负责外围策应。他摸清了福斯特教授的生活习惯,发现他每周六上午会固定到校园附近的一家特定咖啡馆看书。
杨革勇安排丽莎·王“偶然”出现在那里,与教授“偶遇”,并就一些复杂的计算生物学问题(这些问题恰好与光合作用优化相关)向教授“请教”。
福斯特教授在学术上是个纯粹的学者,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年轻人颇为欣赏,在轻松的咖啡氛围中,往往会透露一些关键思路。
这些碎片化的、非正式的信息,通过“园丁”和丽莎·王两条线汇集起来,再经由叶雨泽组织的团队进行整合、分析、验证,逐渐拼凑出“光合作用优化引擎”的技术路径图。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拼图。
但每多一块拼图,离终极目标就更近一步。
军垦种业的团队根据这些情报,已经在国内开始了平行的、验证性的实验,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令人振奋的进展。
就在“普罗米修斯”计划稳步推进时,之前的隐患开始显现。
阿格西生物科技公司并未完全放弃怀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