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国军垦 > 第3180章 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态

第3180章 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态(1/2)

目录

叶雨泽和杨革勇看着账户上又多出来的一笔笔进账,相视无言。杨革勇最终憋出一句:“还是红花姐厉害。”

叶雨泽望着远处又在扩建的地窝子区域,幽幽地说:“是啊,看来还得再多挖几个‘坑’,反正……有的是人愿意跳。”

这场由地窝子引发的闹剧,在德州广阔的农田和蔚蓝的天空下,成了一道荒诞而又真实的风景线。

它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某些光怪陆离的心理,也照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符号被消费、被曲解、被赋予新意义的复杂图景。

而农场的生活,依旧在鸡飞狗跳、欢声笑语中,继续着它热火朝天的日子。

德州农场的“华夏地窝子体验营”在特定圈子里彻底火了,火得有点邪乎。

它仿佛成了一块试金石,或者说是某种奇葩的“社交货币”——能住上一晚那一千美金的地窝子,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九宫格,俨然成了彰显“品味”、“勇气”和“实力”的象征。

新一波前来“挑战”的二代们,显然吸取了前辈们的“经验教训”,装备更加精良,戏也更加足了。

“考古学家”套装: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卡其色多功能摄影背心,脖子上挂着个硕大的单反相机,手里还拿着个放大镜。

他在地窝子里东照照,西看看,时不时还用手指捻起一点土坷垃,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悄悄皱眉),对着直播手机严肃地说道:

“家人们,看这个土层结构,看这个原始的搭建工艺……这不仅仅是住宿,这是一次田野调查!是对华夏先民智慧结晶的实地考证!”

他甚至试图跟旁边一个正在抽烟斗休息的德州老农探讨“地穴建筑的防风性与人文地理关系”,老农叼着烟斗,一脸茫然,最后憋出一句:

“Yeah… it’s a hole. A good hole.(嗯…这是个坑。不错的坑。)”

“苦难诗人”人设:一位穿着亚麻长裙,戴着宽檐草帽的文艺范儿女青年,特意选择在阴天入住。

她带着一本泛黄的《诗经》(也可能是某本小众先锋诗集),坐在地窝子门口的土墩上,摆出四十五度角望天的忧郁姿态,一坐就是半天。

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内容大概是:“今夜,我与星辰一同坠入这历史的罅隙,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时光的锈蚀感,刺痛了我敏感的灵魂……”

实际上,她心里可能在疯狂吐槽:“这蚊子也太多了吧!屁股都坐麻了!怎么还没人来给我拍张有意境的照片?”

“极限挑战”直播:一位自称户外探险博主的小伙,架起多个机位,准备在地窝子进行“24小时荒野求生直播”。

他自带了口粮(高级能量棒和纯净水),信誓旦旦要体验“最纯粹”的生存。

结果到了半夜,听着外面风声和各种不知名的虫鸣兽叫(其实大多是农场养的牛羊和常见的田鼠),自己先吓得不轻,对着镜头小声嘀咕:

“老铁们,我好像听到狼叫了……这地方,够野!够原始!礼物刷起来,给我点勇气!”

第二天一早,顶着黑眼圈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溜去农场的餐厅,狂啃了三个德州牛肉汉堡。

与此同时,花费三百美金的米国游客们,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画风。

全家出动的“农家乐”:史密斯一家,爸爸、妈妈和三个精力过剩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入住地窝子。

在他们看来,这就像一次超级酷的露营!“wow! A real underground hoe! Jt likethe ovies!

哇!真正的地下房子!就像电影里一样!”

孩子们在土炕上蹦蹦跳跳,把草帘子当成秘密基地的入口,玩得不亦乐乎。

爸爸跟着农场员工学生火(安全指导下),虽然弄得满脸烟灰,但成功点燃土灶时,那成就感堪比升职加薪。

妈妈则对那个粗陶水缸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用它储存的水“特别甘甜”(其实是心理作用)。

晚上,一家人挤在土炕上,听着爸爸讲他小时候在祖父母农场的故事,其乐融融。

“硬核”历史迷老爷子:一位白发苍苍的米国老兵,独自前来。他安静地在地窝子里转悠,用手抚摸那些粗糙的木柱和土墙,眼神里充满了敬意。

他对叶雨泽说:“Son, this redsof the foxholes we dug durg the war. Siple, but it saves lives. Your people built a nation fro this? Respect.

(孩子,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战时挖的散兵坑。简陋,但能保命。你们的人民是从这样的基础上建设起一个国家的?令人敬佩。)”

他不需要摆拍,不需要感悟,他的体验是沉甸甸的,源于真实的生命经历。

“社交牛逼症”大学生团:一群米国大学生,把地窝子住成了派对屋。

他们自带吉他,晚上就在地窝子外面点起小篝火(农场允许的安全区域),弹琴唱歌,喝着廉价的啤酒,玩着愚蠢的喝酒游戏。

他们才不在乎什么历史厚重感,只觉得这地方够大(相比帐篷),够新奇,是绝佳的聚会场所。

他们甚至自发组织了“地窝子装饰大赛”,用野花和树枝把各自的地窝子门口打扮得花里胡哨,充满了美式乡村的随意和欢乐。

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难免会产生奇妙的碰撞。

那位“考古学家”二代,正对着镜头分析土墙的“夯筑工艺”时,旁边地窝子里蹦出来的米国小孩,举着个橡皮蛇,兴奋地问他:

“hey ister! Look! I found a dragon!(嘿先生!看!我找到一条龙!)”

“考古学家”嘴角抽搐了一下,试图维持专业人设:“小朋友,这不是龙,这是……”

小孩的妈妈,一个爽朗的德州大婶走过来,哈哈一笑:

“don't d hi, he's jt havg fun! Your stu is ol! You akg a ovie?

(别理他,他就是玩得开心!你的行头很酷!你在拍电影吗?)”

“考古学家”一时语塞,只能尴尬地点点头。

那位“苦难诗人”女青年,正酝酿着情绪,准备写下一行关于“孤独与大地”的诗句。

隔壁米国大学生团那边传来了响亮的哄笑和碰杯声,彻底打破了她的“静谧”。

她恼怒地望过去,却看到那些年轻人脸上毫无阴霾的、灿烂的笑容,那种纯粹的快乐,让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忧郁”有点……苍白和刻意。

杨革勇观察了几天,好像有点开窍了。他找到叶雨泽,总结道:

“雨泽,我好像看明白了。咱这地窝子,对老美来说,就是个新奇玩具。”

“或者是个能让他们想起祖辈艰苦岁月的地方,他们是真来玩、来体验的。”

“可对咱自己那些娃……咋感觉他们是来演戏的?演给自己看,也演给别人看。”

叶雨泽笑着给杨革勇倒了杯茶:

“哥,你总结得很到位。这就叫‘需求差异化’。老美要的是‘Fun’(乐趣)和‘Experience’(体验)。”

“咱们那些‘贵客’要的是‘Story’(故事)和‘Stat’(身份地位)。

我们呢,就负责提供舞台和道具。他们演得开心,我们赚得开心,双赢。”

“那……咱们这算不算助长了……那啥……歪风邪气?”杨革勇还是有些耿直。

“嘿,”叶雨泽乐了,“市场有需求,我们合理供给。再说了,让他们花点钱,吃点‘苦’,受点‘罪’,顺便接受一下(扭曲的)忆苦思甜教育,总比他们在别的地方瞎折腾强吧?”

“你看,他们这钱花得,是不是比在夜店开黑桃A更有‘教育意义’?”

“杨革勇想了想那些二代们强忍不适还要强颜欢笑摆拍的样子,再想想他们父辈可能的表情,居然也忍不住嘿嘿笑了起来:“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于是,德州农场的地窝子生意越发红火。一边是米国游客朴实无华的欢声笑语,一边是华夏二代们精心雕琢的“行为艺术展”,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荒诞又最和谐的画面。

叶雨泽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要推出更“高端”的套餐,比如“帝王级地窝子”带一个不会亮的仿古油灯和一张破草席,或者“终极荒野求生地窝子”位置更偏僻,信号更差,进一步满足那些追求极致“体验”和“故事”的客人们。

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而有些需求,就像这德州的地窝子,挖得越深,来的客人反而越兴奋。

德州农场的“华夏地窝子体验营”仿佛打开了一个平行宇宙的入口,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在这里轮番上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