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5(2/2)
这明显像拍马屁一样的话语,让朱子龙的分身脸上闪过一丝红晕的同时,也心升了一股不服输的想法。
当下搜肠刮肚,想了一下,一合掌,有了,呵
下一秒,朱子龙的分身信步而走,背着手,眯缝着眼睛望了望海面上,一走一装比式的吟诵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山海关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词很对众人胃口,连守军在此地的辽人听了也感觉不错。当下以马植等人为守,林冲等人为副,加上当地的辽兵,汉兵,齐齐喝彩道:“好词,好词,当真是好词”
眼看众人这般的喝彩,朱子龙分身心中得意的很,心想也不枉我又借名词一首。要是这首后世太祖的浪淘沙北戴河也镇不住你们,那就真是有鬼了。
要知道,太祖这词非常人所能及。
又恰好是在这山海关附近的北戴河所作,地点配合的天衣无缝。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在一帮子形容的景色面前,更是添加了许多加层的艺术作用。
加上宋人好词,而辽人汉化的也很高,就算是文盲也能知出个一二所以然出来。自然是让人吹棒
此日出了这山海关,驿道两旁的农地渐渐稀少,人影也开始单一起来,想来边塞的寒风咆哮肆虐,吹得人骨子里都透出寒意来。
厚重皮裘也挡不住一股侵人的寒气,想来这边地属北边,一年四条也是分别不大。以寒冷为主,倒也贴切了塞外种族从古到今以来的地处之模。
所谓,寒门易出贵子,坚强使人强大。当真是过于富贵,只会懒了人心。
再向前走,可就是到了后世的哈尔滨附近了。
经常是零下十几二十度的低温,看这架势,还没到头就这般,想想莫不是也地处另一个小冰河时期
想到这,朱子龙分身心里就是咯冬一下暗响
后几百年后,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强大的明王朝开始由盛转衰,虽然后面有个几次中兴,但是仍然无法彻底振兴明朝昔日的强盛,特别到了万历十年后,万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但也有公认的一个原因是,加上赶上小冰河时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然而,其实少有人知道的是,小冰河时期并不是明朝的专利。历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时期,都是一个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
第433章 半夜使团遇袭
什么叫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天气大旱,根据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
1653年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达天津,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
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小冰河时期的气温极度寒冷,北方大旱,导致了田地荒废,粮食产量骤然下降,直接摧毁明朝。老百姓没有饭吃,自然是要造反,崇祯皇帝即位后,各种天灾不断,导致明朝失去赋税来源。
明朝灭亡的前10多天,崇祯帝已经穷到没钱支付军费,哭着求大臣捐款,然而却没一个人肯捐。
然而,明朝不是倒霉的最后一个,也不是第一个。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五代、北宋其实也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波动时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也就是说,在明朝以前就有记载的就有四次,而宋朝是第三次。
嗯,说起这个,朱子龙似乎记的穿越前,有21世纪专家说过。科学家警告称太阳将在2030年“休眠”,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第五次“小冰河期”。
持续时间长达不可思议的70年,嗯,也不知道那边的人类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宋人对此行的寒冷有些不太适应,辽人却好像早就习惯成自然了。看见行使团中不少宋人都在发抖,辽人却依旧是骑在马上谈笑自若。
这让朱子龙的分身不得不对攻辽又多了一丝理解,若是选择的时机不对,恐怕天气就会成为宋朝偷袭辽国的一大难题,想想后世童贯攻击的那个时间点。麻的,好像确实是冬天左右
果然,几十万大军攻辽,对方仅仅只有二三万人就守住了,还反戈一击。没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综合放在一起,那输的当真是不可思议的。
走到一处,却是不知为何桥塌方了。抢修了一阵也不可能短时间搞定,使团只能露营在原地。
却没人意识到一场突袭,会在半夜发生。
大多数人顶着寒风赶了一天的路,早已疲乏不堪,所以就连守夜的人也睡的很沉。加上自问使团有数百近千人,又有辽兵在侧,想来也是不可能有事的。
然而,有时候老天就是如此这般造化弄人
半夜三更,只用短睡就可的朱子龙分身倒是很快发现了有些不对劲。看看远处一些乱动的人影,心里一紧,当下早早的摇醒林冲。
把情况一说,林冲也是一观察,尽管视力远不如天眼好用,却也愿意相信有事要发生。只是刚叫醒少部分守夜人,那边偷袭的一看情况不对,立刻无数人影直冲杀过来。并且边冲还射了火箭过来。
一时间,人喊马嘶,杀声震天,满耳朵都是塞外胡人听不懂的鬼喊鬼叫的声音,充满了整个营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