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1(2/2)
至于说到天气预报的轰动,呵呵,其实哪里是轰动而已,太史局里面的官员为此事吵开了锅。有的说朱子龙这是妖言惑众,有的说这是黄口小儿,胡编乱造的,不可为信。
总之说好的少,说不好的多。想想也可以理解,如果说外人看了图个热闹,百姓看了多个心眼,等待验证的话。那么同行是冤家这话可就不是假的了,要是朱子龙的天气预报真这么准,他们不是全部要下岗
要知道,太史局可是专业搞这个的,结果还不如一个外行,皇帝知道了不生气
能不掉饭碗,能不倒霉吗
不过这些事,皇帝可不知道,一听童贯附合,心里越发高兴。
“哦真有此事嗯,倒也足以称为一段佳话了。待那天气预报到时候看准不准,呵呵,若是不准,去那太史局说下,就当是二皇子顽皮尔”皇帝心情甚是畅快,当然,暂时心里也不相信这么准确的天气预报。
这边皇帝和童贯刚出来,那边张叔夜却是急冲冲的伙同司马康,进了宫向这边过来。
人没到,中官先将他们的奏折送了过来。宋徽宗走在路上,就接过来看了下。原来都是荐这个朱四海试博学鸿儒,请朝廷开特科的。越级为官
这博学鸿儒仍是一种恩宠官名,是于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制科取士。又称博学鸿词,亦简作词科或鸿博。
与试者,不论已仕未仕,皆由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外总督、巡抚等大吏先行荐举,然后汇集京城,统一进行殿廷考试,录取者授翰林院官。
当然,若是皇帝特许也是可以不予考试,直接为官的。
翰林院官或许品级不算太高,但是却有“天子私人”之称。专门起草机密诏制,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可不容少视,就跟后世的新中国,大首长的机要秘书,不是高官,却比高官更让人敬畏一样的存在。
等到张叔夜他们过来了,宋徽宗冲冲的先开口了:“这个朱四海不过二十多岁,有这等才学,却实在是罕见的人才。既然此时,按律依例他来不及,也不能参加科举,那就依张卿所言,以为如何呢”
张叔夜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当下脸上一喜,回道:“臣无异议。”
司马康也是附合:“臣无异议。”
当夜,传圣旨的官员,就来到了大宋周报的报社。
因为来的突然,一时间把里面的员工惊的上上下下都吓了一跳。草草在院子里设了香案,跪的跪,皆是恩听接旨。
同样在接旨众人之中的朱子龙,听完了内容不知道自己是要笑呢,还是要哭。
哥就用了个假身份和李清照去外面玩了一把,再回来用这个身份发书。怎么就来了圣旨,要召进宫里当官呢
第213章 奉旨填词朱八变
额头上流着冷汗珠的朱子龙,连忙上前给了传旨的官员十两银子的好处,说明一下不是他们这里不接旨,而是那个朱四海,曾有言再先,暂时不入朝为官。所以不好意思了
传旨的小官,看了看手上的银票,口气明显好了许多:“如此,还请朱四海回个话,到底几时出来做官呀,也不要为难我等”
当然,话是这么说,其实朱子龙就算不奉诏,他也奈何不得。
朱子龙只能借用别人的口气说一定多问一下,传旨官也不敢为难,只说道:“如此吾便回去邀旨了,只是以那朱四海公子的大才,只怕以后还会有恩旨下的,还请早做出来为官的打算,为国为民当任此身。”
说罢便告辞而去
送走人等,回到自己房间,李清照一脸奸笑的进来了,冲朱子龙道:“唉呀,王爷,博学鸿儒科呀多少人求之不得,若举此科,便直接入馆阁,为何竟要拒绝呢不若,你重新化妆变成朱四海,入宫为官吧”
朱子龙回应无数的白眼,回道:“功名余事,富贵等闲,我都是亲王了。若是化妆入朝为官,一但事发,就是欺君之罪。你别玩了,好不好对了,圣旨里,也有提到要你这个我的假弟弟一起做官,你去吗”
这下轮到李清照冒白眼了,说什么,大不了继续抗旨,或者跑路。
宋时诏书的发布还得经尚书省批阅,在这道坎上。再加上,制度实现了皇帝与文官共治天下的局面。宋代文人抗旨是家常便饭,以前司马光、王安石之流经常抗旨不尊,抗旨就满门抄斩是在满清。
明代圣旨也有官员把关封驳的,但整体上不像宋代那么宽松。
文人在宋朝,不抗几次旨,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话。当宋朝皇帝,特别是后期的皇帝,那不是一般的杯具。反正抗旨也不会死人,文官士大夫嘛,天生有免死金牌,给宠坏了。
最高的记录,有人抗旨了一百多次
要说哪些官员不敢抗旨,可能就武将不太胆敢抗旨,毕竟宋朝人不把武将当人看。
你看岳飞抗旨,后来给杀了。
其实想想,岳飞如果不愚忠,选择做刘裕的话,宋朝的下场最终也就变成南朝翻版。估计会不断上演将领篡位之事,而光复中原的梦想则可以休矣虽然历史上的宋朝,最终也没能收复山河
很快,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
说什么才子朱四海借赵柽之口,事先有言,暂时不入朝为官。并且拒绝参加博学鸿儒科的征诏,很快就传遍了开封城中的所有大街小巷,成为士子们议论的火热话题。
一时间,有人说他是“高风亮节”。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也有人说他是脑子有问题
不久,张叔夜差人发一贴子来报社,请朱子龙上报纸加印册上面,大概意思是劝言书。力劝朱四海入朝为官,为国出力的类似的话语内容。
张叔夜是清流中的几位首要人物之一,他这么一腔,立刻引的不少官员附合,都上报社这里要求发表差不多内容的文章,力劝朱四海不要回避为国家效力等等。
朱子龙不管三7二十一,反正正好还愁报纸内容不好编辑呢,这种能炒作的内容,还能赚钱,不报道才怪。
结果,第二天报纸加印新内容刚出去。
没过多久,新圣旨又来了。这次是加盖了中书省,以及相印的正式圣旨。
朱子龙又是老套的给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