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调教大宋 > 分节阅读 559

分节阅读 559(2/2)

目录

“”

范仲淹一阵无语。

贾子明一阵愕然。

“这”

这听着有点玄乎,可是怎么就

怎么就这么有道理呢

“那再然后呢”

贾相爷还真就不信了,唐奕这脑袋差不多想出一百年了吧他不信这个妖孽还有下一步

果然,贾相爷这么一问,唐奕还真就窘迫的一挠头。

“下一步”

“还没想好”

好吧,不是没想好,是特么没得抄了。

后世的华夏也就才走到这一步,这个无耻的家伙可没有毛爷爷和邓爷爷的智慧,能看透人家已经落子的步数已经很不容易了。

让他自创有点难。

但是话说回来,能行得通吗

在唐奕看来,还真有可行之处

首先,大宋的人文环境很好,百姓和官员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其次,世界环境也不错,唯一的威胁大辽已经被大宋掐住了脖子。

欧洲市场,还有西亚的阿拉伯市场也已经打通,更没有后世那么复杂繁琐的贸易协定来制约。

而现在的大宋也没有后世米国那样的强敌增加难度,唯一不同的是,十一世纪的世界得大宋自己来培养市场。

不过,大宋只有一亿多人口,没有后世华夏那么大的体量,但在这个不算发达的十一世纪,一亿人口足够享受“人口红利”了。

这一二三步走

应该办得到吧

第941章 坏

唐奕只是提出了一个长远的内部规划,具体要怎样实施,却是要更加细致的思考和实践。

不过,好在大宋朝堂环境尚好,再不用象从前那般有扯不完的皮,争不完的派系。

这一点,唐奕不得不再次感激赵祯。先帝在临终前,用他的仁慈,最后一次把争斗消于无形,留给赵曙和唐奕的,则是这众志成城的一片祥和。

与范、贾两个老头儿所议之事,唐奕说干就干,也不等回京之后再说。

一夜不眠,早上从范师父那里出来,就把刑部两个陪灵来此的属官,昭文馆学士,还有三司的司马光等人叫在一处。

而大伙儿还挺奇怪,这三个衙门口儿可是八杆子也打不着。

一个主司刑狱律法,一个翰林馆阁,还有一个管钱袋子的,怎么就把他们凑一块儿了呢

殊不知,以后象这样的多衙联动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规。

现在的改革,与范相公的庆历新政已经完全不同,不再是几个相公罗列出诸多陈条就算完事。

多衙参与,集思广益,因地制宜,这才能保证少走弯路,多办实事。

司马光等人听了唐奕的表述,才算勉强明白,原来是要给雇佣童工,还有坊间用工关系立法。

不过,这倒是新鲜,谁也没明白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出。

有这个必要吗

唐奕没办法,解释了半天,可大伙儿还是不大理解。

最后,这货来了个狠的,让司马光还有一帮文臣下基层。

离先帝入陵还有半个月,这半个月司马光也就别干别的了,就到皇陵附近各村镇的作坊里去体验体验,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了解群众

结果

司马君实在心里差点没把唐奕骂死。

“特么损不损啊你堂堂朝廷命官,你让我们下去看一看也就算了,还特么深入、融入、了解”

那不就是让他们也去作坊里去看纺车吗

司马君实发现,自从认识了唐子浩,怎么就从来没顺当过。

这孙子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的埋他现在可好,直接发配到作坊里体验生活了。

不过,埋怨归埋怨,真让司马光等人下去之后,还真就看出很多的问题。

比方说唐奕一再强调的童工。

看纺车并不需要过多的体力,接线添纱七八岁的孩子就能干,而且干的活一点不比大人少。

可是,很多作坊主却只给童工相当于成人一半的佣资,有的甚至更少。

而百姓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其中利害,反倒觉得,十来岁的小孩能为家中添一份收入,虽然少,但也聊胜于无,是好事。

而且,幼童务工还远远不止佣资的问题,其滋生出另一项巨大的隐患,让司马君实这种见过大场面的人都暗暗心惊。

那就是人贩子。

短短几日,司马光居然就在皇陵边的一个小镇上发现了十几个无名无姓,也说不清来路的幼童。

这些都是捣子从外地拐骗贩卖过来的,专卖给毛纺作坊务工之用。

这些孩子可是没有工钱,作坊主只管饭,还不一定吃饱,且没日没夜的盯着纺车,惨淡至极。

这可只是一个不到万人的小镇啊,就被司马光发现了十多个

而且,这十几个还是摆在明面儿上,一眼就能看穿的,那些被恐吓不敢说出来的,或者司马光没看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而在整个长江以北,广阔的大宋疆域之上,像这样的纺织小镇众若繁星,司马光都不敢往下想,那得有多少孩童被拐卖

长此下去,还了得

这还只是所谓童工的问题,另一方面,成人佣工也如唐奕所料,存在着诸多弊端。而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劳作时间。

每月三贯多钱的佣资确实不少,可是,这份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一来是,作坊主有诸多条陈克扣佣资,有些甚至荒唐的理由都被他们搬了出来。

比如说,为了让佣工多干活,坊主规定佣工们每半日只许去一次茅房,超过要扣钱;而每日劳作都有定额,达不到也要扣钱。

甚至因为没有管束,劳作的时间也是由作坊主随意规定的。

司马光在一家作坊里居然发现,这里的佣工每日最少也要干八个时辰的活计,忙的时候甚至是九个时辰。

佣工们为了赚那三贯多的佣资只得忍气吞声,任由坊主盘剥。

总之,都不用去别处,单单这一个小镇的佣工之务,一个字便可形容

如唐奕所料,现在各个作坊为了抢夺劳力所以佣资高。可是,高佣资带来的成本增加,使得作坊主只能在别处找补回来。

若不加以规制,将来必成大患。

回来之后,司马光根本就不用唐奕嘱咐,与刑部,还有昭文馆的官员已经动了起来。

结合大宋律例、财税情况,还有民生国情,亦针对发现的问题,准备制定出一套新的佣工法规。

当然,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结果的事情,别说八月十五先帝入陵之前,就算是回京之后,也要经历相当长的论证和探讨才可颁行全宋。

八月十五当日,赵祯灵驾吉日吉时,入土为安。

大宋君臣于永昭陵前,送先帝最后一程。

唐奕、赵曙、赵宗麒,三人一同落下帝陵封门,又亲手将第一块填路石推入墓道,宣告着为期七个月之久的大丧终于告一段落。

当然,也只是告一段落,远没有完事,之后还要为赵祯立庙等诸多礼节,但已不似之前这般繁冗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