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调教大宋 > 分节阅读 557

分节阅读 557(2/2)

目录

“怎么不是涯州一号否则棒子还能再长三寸”

唐奕道:“涯州一号不耐旱,此地水源不足,却是不太适宜。”

“”

好吧,这回轮到范老爷插不上嘴了,两人说的他一点没听懂。

“你们等会儿。”

“什么是美洲原种什么又是涯州一号”

唐奕急忙解释,“美洲原种,就是祁雪峰他们从美洲带回来的玉米种子,耐旱涝,不挑地。”

“不过,结棒比较小,产量也一般。”

“而涯州一号,则是咱们大宋的农户把不同地区的美洲原种,根据不同特性,交差授粉,人工培育出来的一种新式玉米。”

“产量比美洲种高上不少,不过尚有缺陷,有的地方种不了。”

“哦。”范老爷听明白了。

忍不住大赞,“不错,你们涯州这个事儿干的好,功在千秋”

“哼”

哪成想,贾相爷冷哼一声,“这算什么”

“你是没机会看着了,涯州不光在培育涯州一号玉米种,还有稻米种子,番薯改良,小麦新种。”

“用不了几年,新种问世,到时你再看,必惊得你这老货话都说不出来。”

“真的假的”范仲淹不信。

在他眼里,缺粮都缺成习惯了,要真如贾子明所说

“那还不错,说明你老贾在涯州没白呆。”

唐奕一阵挠头,贾相爷这牛皮吹的

有点过了。

哪有那么容易

就说杂交水稻吧,这玩意高产的可怕,但是唐奕也只知道是从野稻之中找雌雄同株的进行杂交。

但是,也仅限于此,连个方向都算不上。

涯州的试验农已经鼓捣了好几年了,也没弄出个头绪,是真正的“有生之年系列”。

不过,新粮种不好说,改良种植方法倒是能做到的。

比如眼前的玉米,稀种比密植更高产,就是试验农们从几十块不同的田里实践得来的。

“走吧”唐奕招呼了两个顶牛的老小孩儿。

“咱们进庄子。”

“得提醒提醒,否则糟蹋东西。”

说着话,三人缓步进村。

可是,在农庄里转了半天,居然没找着活人。

三人面面相觑,人呢

唐奕不知道,人都去镇上了。

干嘛去了当然不是赶集,是去务工了。

而唐奕这不经义的进来,却引出了他另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思路。

第939章 慢了

诺大一个农庄居然没有人,这着实有些诡异。

三人转了足足有一刻钟,把范老爷和贾相爷累的已经额头见汗,终于在村子的宗祠之中,见着了一个老妪领着六七个最大不过二三岁的婴孩儿。

“老婆婆,村上的人呢”

老妪显然没见过什么世面,若不是唐奕这个陌生人身后还有两个老人家跟着,让老妪安心不少,说不定人家直接就关门赶人了。

可即便如此,老婆婆还是下意识的把孩子们都笼到身边。

“你们是”

唐奕怕惊吓了老妪,急急解释:“我老少三人恰巧路过此地,见村上无人,甚是新奇,特有此一问。”

“哦。”老妇这才放下心来。

“庄上的人都去镇上务工了。”

“务工”范仲淹不由眉头一皱。

先帝皇陵兴建,用工七万余人,确实浩大工繁。但是,朝廷就怕扰民惊户,特意嘱咐督建官员,除了匠人艺工取于民间,其余劳务皆出禁、厢两军兵勇,万不可惊扰百姓。

怎么这一庄子人还是都出去务工了

在范老爷看来,这里靠近皇陵所在,所谓务工,一定是去修陵了。

“这个李孝光”范老爷登时就不乐意了。“胆子是越来越大”

贾相爷却是不太认可范老爷的话,“七月成陵本就急迫,李孝光为了工期,走一些捷径也属正常。”

“再说了”

贾相爷老神哉哉,“这位老人家不是说了吗是务工,非是出役。”

“咱们又不是不给佣资,你急个什么劲儿”

唐奕在一旁暗暗点头,现在朝廷不差钱,关于修陵所用工匠的拥资可是不低的。

其实,唐奕觉得范老爷这回倒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大宋这个操蛋的祖宗规矩,也就是死后修陵。

诚然,这个规矩避免了奢靡浪费,七个月就是修出花儿来,能花多少钱

但是,这么短的工期,也确实增加了修陵的难度,不从民间用工几乎是不可能的。

心里是这么想,但是唐奕还是没有帮腔,而是转头和声地问向老妇,“老人家,可知修陵那边给佣工多少月资”

老妇还在奇怪,这两个老头儿看起来和和善善的,怎么说吵起来就能吵起来呢

听唐奕发问,急忙回答。

“哦,官府的人确实来招过工,佣资给的也也还行吧。”

“日佣七十文,一个月下来,每人能拿两贯多钱。”

“你看吧,两贯多呢。”贾昌朝好不容易顶了范老爷一把,登时来劲。

两贯多放在京城只能算是一般收入,可在这穷乡僻壤,却是不少的数目了。

范老爷哪肯服气

“可是李孝光也不能什么人都拉去充数吧”

这庄子就剩一个看小孩的老妇,说明什么说明上至几十年的老公老母,下至十来岁的少男少女,全都去务工了。

修陵的活计哪有什么轻巧活儿又老又少的,去了能干嘛

“这不就是充数吗”

而唐奕在一旁却是不同想法,因为两贯多一个月这个数字不对。

早在建陵之初,唐奕就知道,为了赶工期,从民间雇工是再所难免的。

所以,这个民夫的月资不但是唐奕亲自首肯,而且每个月应该给多少钱也是他亲自订下的。

他清楚的记得,他当初定下的数目是:每人每月一贯五百文

没错,比两贯多还要少。

无它,这事儿唐奕没必要大方,所以是结合皇陵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给出的月资。

他好奇的是,怎么到了李孝光这儿,不但没有苛扣,反而涨了不少呢

结合老妪所说,还有这老少通吃的实情,唐奕琢磨着,李孝光不会是

这小子不会是想编故事,贪上一大笔吧

可是一想,也不对啊

不是这么个贪法,况且,李孝光几次向朝廷的奏表之中只提工期太紧,却是从来没说钱不够用。

试探的问向老妇,“老婆婆,这修陵来招人,一直是这个价吗”

唐奕心里拿不准,心说,可能是先帝灵驾到了永昭陵,李孝光怕到期不能完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