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费苦心二安谈大势(2/2)
“大庆开国之初,高祖谋求强国,以四海胸襟面对天下,发布旷古奇求贤令,沈公子能否默写出这篇求贤令的内容?”
裴继安伸手指了指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看向沈长安的目光带着沈长安看不透的情绪。
沈长安确实也不知道裴继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高祖发布求贤令这开天辟地的惊世之举,尤其是这篇令当时国人一度瞠目结舌,而令后人无不赞其为惊世明君的求贤令,相信任何一个读过书的士子,都没有不记得的。
他当下提笔,在上好的宣纸上哗哗哗将这篇求贤令默了出来。
写下最后一笔,他心潮澎湃,胸中又一次油然而生出一股对高祖魄力的崇敬之情,恨不得生在高祖时期,当他手下的一名谋士。
见他犹沉浸在中,裴继安也不催促,沈长安回过神来,十分歉意地朝裴继安施了一礼,“在下失礼了。”
“无事。”裴继安道,“看来沈公子不仅对这篇求贤令了然于心,而且还感触颇深?”
“然也。”沈长安叹道,“高祖之奇绝,令长安万分折服;一篇求贤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读之令人心潮澎湃。”
裴继安点点头,并未接话,只将手里的一篇章放到沈长安面前,“沈公子请看。”
沈长安凝目望去,是前些日子当今圣上发布的求贤令。
他粗粗地扫了几眼,这篇求贤令他亦是印象深刻,深刻得现在都不愿意再多看一眼。
他突然明白了裴继安的意思。
抬头看向裴继安。
裴继安道:“大庆开国至今,而来已近四百年,当初君主贤明,国人重义,可如今,大庆犹如一个病重之人,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沈公子以为,这是何故?”
裴继安的话犹如重锤敲在鼓上,嗡嗡震响在沈长安耳旁。
大庆如今犹如病人,他一直以为是先帝不贤,滥杀忠臣以致民心尽失之故,故而一直将希望置于新君赵寇身上,而此刻,面对着两篇截然不同的求贤令,他心中的希望渐渐熄灭了。
高祖所发的求贤令,字字泣血,诚心求贤,历数自身缺陷,直面国家困境危局,更抛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庆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承诺,天下贤才无不纷纷前来。
而新君赵寇所发的求贤令,通篇高高在上,将“求贤”硬生生变成了“施贤”,真正大才大贤之人见了这样的求贤令,怎么可能动心前来?
沈长安心头百转千回,最后开口道:“裴三公子一席话,让在下受益良多,但在下亦有一问,不知裴三公子可否作答?”
裴继安静静看着他,示意他问。
“裴三公子之苦心,在下已然明白。新君缓贤忘士,非诚心求贤,此庆国之大不幸,然纵观皇室,新君是唯一一个拥有正统血脉、且有能力扶大厦之将倾的皇室之人,要救庆国,非新君不可。”
沈长安高声发问,“裴三公子以为,在下所言如何?”
闻言,裴继安笑了,说到底,沈长安还是太年轻,身上有年轻士子那种昂扬饱满的生命力,但也有儒家士子褪不去的迂腐。
“沈公子所言大谬!”裴继安在反驳对方的时候,也没忘记亲自给对方倒了茶,这一举动倒让方才有些咄咄逼人的沈长安觉得自己有些无礼。
接过对方的茶,正好说了太多话,也有些口渴了。
“多谢。”
“沈公子方才所言,其谬有三。”裴继安侃侃道。
“新君赵寇绝非缓贤忘士之人,相反,此人急贤亲士,聪敏机变,志大才疏,多欲多谋,与一般的庸君相比,他完全算得上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