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三十八章 一次开发,一套系统,多平台应用(2/2)
吴浩立刻切换画面,展示出一套战术背心的全息模型,上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传感器:“我们开发了微型化的单兵人机交互模块。这些传感器可以集成在战术背心、头盔甚至作战手套中,实时捕捉士兵的神经信号与生理状态。”他播放了一段山地渗透作战模拟视频,特战队员在脑海中下达“开启夜视”指令,护目镜瞬间切换模式;当心跳加速、判断遭遇伏击时,系统自动向队友发送警报并规划撤离路线,“通过脑机接口,单兵装备的操作步骤减少了90%,在黑暗、复杂地形等极端环境下,信息传递效率提升4倍。”
“此外,”吴浩补充道,“我们为单兵系统开发了‘战术直觉增强’功能。AI会持续学习士兵的作战习惯,当面临突发状况时,系统会将最优方案以潜意识暗示的形式传递给士兵。例如在巷战中,系统检测到敌方狙击手潜在位置后,会在士兵视野边缘生成微弱的红色警示,帮助其在0.3秒内做出规避动作。在模拟训练中,装备该系统的特战队员,生存概率提升了65%。”
随着吴浩的讲解,会场气氛达到高潮。
这也让其它军兵种的专家也都眼红了起来,纷纷开始向吴浩询问,这项技术在其它领域是否可以应用。
海军方面的宋总工率先举起话筒,深蓝色的潜艇兵制服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吴总,潜艇作战讲究静默隐蔽,水下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深海压力对设备稳定性要求近乎苛刻。这套人机融合技术如何适应潜艇的特殊作战需求?”
吴浩轻点平板,大屏幕切换成潜艇内部的3D模型,幽蓝色的光带沿着舱壁蜿蜒流转:“针对潜艇环境,我们研发了‘深海神经节点’系统。首先在硬件层面,所有电子设备都采用了钛合金与石墨烯复合外壳,能承受1100个大气压的深海压力,同时具备电磁屏蔽与声波吸收双重特性。”他调出一段水下测试视频,潜艇在600米深海中急速下潜,仪表盘上的神经信号传输曲线始终平稳,“在信号传输方面,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电磁波通信,改用中微子量子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方式不受海水导电率影响,即使在极地磁场紊乱区域,也能保证指令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递。”
“更重要的是,”吴浩继续说道,“潜艇兵长期处于封闭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系统内置的‘深海共情AI’会实时分析官兵的脑电波、语音语调甚至微表情,当检测到焦虑指数超标时,会通过舱内全息投影营造出海面日出、森林鸟鸣等虚拟场景,同时调整舱内的温湿度和香氛系统,缓解心理疲劳。在某型潜艇的90天自持力试验中,装备该系统的艇员工作效率提升了35%。”
这时,火箭军的张研究员接过话筒,迷彩服上的战略导弹徽章格外醒目:“吴总,战略武器的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如何确保人机融合系统在核反击等高敏感任务中的绝对可靠性?”
吴浩神情严肃,画面切换成导弹发射井的内部结构图:“我们为战略武器系统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第一层是生物特征与思维密钥的双重验证,只有指挥官的指纹、虹膜与特定神经信号模式同时匹配,才能启动发射程序。第二层是量子加密的指令传输通道,任何试图截取或篡改信号的行为,都会导致密钥瞬间自毁。”他调出模拟发射流程,当操作员在脑海中下达“发射准备”指令时,系统立即进行32道交叉验证,“最关键的是第三层——‘人类最终决断权’机制。即使AI判定满足所有发射条件,最终的发射按钮仍需操作员手动按下,确保战争决策权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
“在实战化演练中,”吴浩补充道,“系统会模拟各种极端情况,如卫星通信中断、电网瘫痪等。去年的‘东风’系列导弹演习中,某发射单元在遭遇虚拟电磁脉冲攻击后,通过人机协同系统在1分20秒内完成备用通信链路切换和发射参数重算,比传统流程快了近4倍。”
现场气氛愈发热烈,台下,身穿武警制服的一位年轻军官举手提问:“对于城市反恐作战,如何利用这项技术在复杂的建筑物环境中快速定位和处置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