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8(2/2)
于是,这一行人就这样又一次伴随着欢愉的氛围。没多少时日,他们就到了这吠舍厘国,来到了这吠舍厘国以前的王城遗址。
望着这些断壁残垣,感触这曾经的一繁华伟岸之王城,触摸着历史的痕迹,王玄策也是百感交集:“唉,真是世事难料呀,曾经这么雄伟的都城,如今竟是这般景象,实在是让人伤心呀”
“历史不仅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更是在现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推动这他往前发展;当某件事物,在这个地方不适应的情况下,也只能够荒芜下来,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片断壁残垣。”鸠摩利罗答道。
“是呀,大哥和大师你们说的都对,既如此,咱们也甭看了,往前走吧,根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这维摩诘居士的故居离这王城应该没多远。”周曾随口就又秃噜出来这样一句。
“那就往前走吧,周将军说的对,这也没什么看的了,这维摩诘居士的故居,正在这城西北五六里的地方,也就一炷香的时间,咱们就可以赶到”鸠摩利罗随口就说到。
没多大一会,他们就来到这维摩诘居士的故居。只见这故居,静静的矗立在一处禅林之中,这禅林也不是太大,但是却曲径通幽。尽管这禅林之中颇为清幽,但是仅仅只有一座佛塔,一座精舍而已。随着这鸠摩利罗的指引,他们就来到了这佛塔跟前,只听这鸠摩利罗这样对他们说道:“这座佛塔就是当年维摩诘居士,为信众讲经说法的地方”
望着这高耸的佛塔,也是颇有年代的质感,但听这周曾随即就向鸠摩利罗问到:“我虽然也知道这维摩诘居士,乃是佛教的大善人,但是对他的具体事迹则不甚了解,希望大师可以帮忙答疑解惑”
于是,这鸠摩利罗就对他们说道:“据小僧所知,这维摩诘居士是和文殊菩萨同时期的人物,都是佛陀的老师。并且还是这吠舍厘国的一个富翁,拥有万贯家财。虽说如此,但是他还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所以,终得正果。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还记得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见到维摩诘居士之后。二人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居士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自此便有了这佛教界第一大善人的尊称。”
的确,正如他的所述,这维摩诘居士不仅是佛教界的第一大善人,并且记录他言行的书籍则称作维摩诘经。这本经书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而且也是玄奘法师从五印度带回来的大正藏经书中的一册。
这维摩诘经的主旨思想就是宣传在世俗生活之中,通过修炼也可以成佛。当然他的这种理论,影响了我们初唐时期的一代诗人王维。他的字摩诘正是如此。这维摩诘经,同时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月溪禅师谓“此经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述此经言句以接后学。
本章完
第五十三:众人齐游吠舍厘 方丈一词自此来下
第五十三:众人齐游吠舍厘 方丈一词自此来下 第11页
同时这,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诘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所以,这本经书对后人的影响颇为深远,而这也是王玄策等人此次观瞻这维摩诘故居的缘由。随着众人对着维摩诘居士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见这王玄策接过陈茂材递过来的三炷清香,细心的点燃之后,诚心的做了一番礼敬。
随着对佛塔的礼敬完毕,这鸠摩利罗就将他们引向了,这这佛塔旁边的精舍。这处精舍并不是很大,仅仅只有一间房子,并且还是用石头堆起而成。只见这陈茂材随口就问到:“这房子可是当年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吗”
“的确,虽说当年维摩诘居士富甲一方,但是生活依旧很是简朴,这留下来到房舍,正是他当年的卧室”鸠摩利罗答复到。
“这个房子大概有多大呀,看起来的确挺小的”陈茂材观瞻这这个不大的房舍,就随口说道。
王玄策听此一说,也很是好奇,深深明了,这著名贤者均有着过人之处,并且已经将所有的事情看得很是透彻,方才有这样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已经足矣。于是微笑着说道:“既如此,那我就用这笏板来测量一番。”
但见他随即就拿出了这上朝所用的笏板,细细的从这房舍的东头量到了西头,算下来一数共计十笏;再接着又从南量到北,亦是十笏。因为方方正正,且在大唐十笏为一丈,故而随口就答道:“果真是一个方丈室呀”
听闻这方丈室的称呼,这鸠摩利罗眼珠子这么一转,就对他们说道:“这维摩诘居士当年的卧室,至今日我们依旧是这般称呼,并不曾有一个雅致的名号,不曾想王长史随口就说到这乃方丈室,不仅大小合适,名字也颇为文雅,我看不如以后就唤做这方丈室,你们看如何”
听得他的这番提议,王玄策也是颇为开心,看着众人也都点头同意与连连夸赞,于是这方丈室在唐代开始仅代称的就是这维摩诘居士的卧室。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随着时间的发展,事情的推移,再加上这维摩诘居士又是如此的品行高雅之士,且这方丈之中,有包罗万象,包容万物。于是这不少寺院之中寺主的居室就也唤做方丈室,再后来,随着名字的推广开来,就将一寺庙的寺主也称呼为方丈。所以,这方丈二字,则是因王玄策而起,因王玄策而生。自此以后我华夏大地之上才出现了这方丈二字
随着这维摩诘居士的故居观瞻完毕,这鸠摩利罗又引着他们观瞻了这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