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8(2/2)
李世民闻之,亦是大喜:“既如此,就将这佛牙舍利供奉在这大兴宫的佛光寺中吧”
李世民端详着王玄策,看着自己派遣的使节,竟有这样一番功劳,也很是欣慰,于是就接着说道:“着即,提升王玄策为朝散大夫,官至正五品上。赏赐黄金百两,列国进贡之物,可以任意挑选一件,一并赏赐与你。同时将此次出使的众位使节们的功劳,拟一条陈,一并奏朕,着即恩准”
听得李世民这般恩宠,王玄策随即引着周曾陈茂材,再次叩首谢恩
历史的长河滚滚,王玄策第二次出使西域,不仅展现出了异样的风采,更让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方。随着太子李治,献俘于太庙的仪式的结束;阿罗那顺这一家三口的日子,在这长安城中,才算彻底的安定了下来
这一日,王玄策突然,很想见见这个故人,故而就带着周曾陈茂材,来到了这京城软禁他们一家三口的宅子
随着瑟瑟的秋风,王玄策三人与他们一家三口就在这院子里的石凳上落座。但听他们的谈话是这样的。
“这辈子,不知你还有什么遗憾”
“这一切,都是我等做作孽,既然已经领略了大唐的雄风,还能说些什么呢好在,我们一家三口还活着,这都是陛下的仁慈呀”
“你都没有一点感慨吗”
“有,但是又能作甚早知大唐如此强盛,早知陛下如此仁慈,怎会有当日之举”
一番攀谈之后,王玄策,随即溘然而去
随着细风的吹拂,但见这大兴宫内,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妃子,正在这佛光寺,最高层的佛堂之中,观瞻这佛牙舍利看着这个色泽如黄的佛教至宝,也彻底勾起了这个妃子的兴趣,此人正是现如今的武媚娘
编者说:第二卷正式写完,明天开始第三卷。第三卷主旨就是佛顶骨舍利以及佛指舍利的回归大唐
本章完
第一回:玄奘谏言建佛塔 宫闱之中又起祸上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此时的大唐天下,已经政通祥和数十载。唐高宗李治也已经继位三载,武氏媚娘也已再次入宫将近八个月。长安城内,沿着繁华的朱雀大街,依旧是人来人往;身着不同服饰的异域客商,时常充斥这长安城的街头,显得异常的繁华与热闹。
随着目光,来到这大兴宫内。过了承天门、两仪门、甘露门之后来到这寝殿之中的临湖殿。只见这临湖殿也是一三进院落。此时的临湖殿一派忙碌焦躁的景致:一个着明黄服饰,身穿五抓龙褂的人,正在这院中,急促的走着,一会闭目许愿,一会祈求佛祖之庇佑,显得有甚多之不安。
而这临湖殿内的不少宫女与侍从,也是忙忙碌碌,分工有序。不大一会,随着“哇”的一声啼哭之音,只见一锦衣玉缎的老妇人,带着欣喜之情,随即出了这正殿的大门,跪了下来,贺喜道:“恭贺陛下,贺喜陛下,武才人诞下一皇子,母子平安”。
这着明黄服饰之人,正是唐高宗李治。听闻此语,随即一改焦躁的神色,长出了一口气之后,带着满面的喜色道:“自今日起改封武才人为武昭仪,临湖殿所有宫人,加赏帛五匹。”
这一众宫女均在老妇人的带领之下,叩头谢恩。这个诞下的皇子正是李治的第五个儿子,也是他与武媚娘的第一个孩子,名换李弘。
随着目光,来到了这大兴宫外的大慈恩寺。此时的玄奘法师已经从弘福寺移居到了这里,成了这大慈恩慈的上座法师。
目光还得回到四年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李治,为了感念母亲之恩,特意奏请父皇,改建以前的废旧寺庙无漏寺,以纪念母亲长孙皇后。再加上李世民对这位与自己风雨与共的结发妻子,也甚是怀念,因此也就恩准了这个请求,特赐名大慈恩寺。在建成之日,李世民亲自撰写了这大唐三藏圣教序,并有大书法家诸遂良特意誊写镌刻。同时礼请玄奘法师为这上座法师。
只见这春末的大慈恩寺,络绎不绝的香客与余音绕梁的梵音佛语,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而在这译经院内,玄奘法师与王玄策等人也是颇为欣喜,因为在这一刻,他们已经将玄奘法师,从五印度带回来的所有佛经翻译完毕。
望着厚厚的佛教典籍,翻看这精准的佛教教义。王玄策颇为欣喜的对玄奘法师说道:“法师真是功德无量,十年磨一剑,此剑剑锋之利,所向披靡呀,看来佛教注定了会在咱们大唐兴盛。”
“大师这可是前无古人的壮举,纵观我华夏史,大师绝对是第一人。”陈茂材也是欣喜的说道。向来大大咧咧的周曾,此刻也是对玄奘法师投去了赞美的目光。
听着他们的夸赞之词,望着他们欣喜的表情。玄奘法师也是颇为轻松的说道:“是呀,老僧这最后的心愿,也终于了结了。”
面对着浩如烟海的书籍,王玄策不由自主的就说道:“这可是我大唐不可多得的瑰宝,应该再让人多誊写几分,放在不同的地方,得以万全之保存”。
“对,还应该防这火灾”因为这些年一直跟火药打着交到,有失败也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