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农家科举 > 分节阅读 65

分节阅读 65(2/2)

目录

出乎朱瞻基的意料,时间流逝,这一年的春节就在一国之君病重卧床的沉重气氛中度过了,京城里谁也不敢大肆庆祝新的一年到来,南京国子监大门紧锁,不能回家的监生也

都在后面的屋舍中烧起炭炉,关进房门,默默等待远处的钟声响起。

还没出正月,国子监里的监生们就开始议论纷纷,很快,四处传播的消息得到了证实,宣德皇帝朱瞻基已经于正月初三的凌晨驾鹤西去,留下他治理了十年的大明江山和不满八岁的太子朱祁镇。

国子监的士子们皆为“天子门生”,遇此国丧,全都换上了素缟,一连三日齐聚国子监随国子监祭酒一起诵祷经文。不安的气氛到处蔓延,有人说因为太子太小,众臣和张太后有迎立藩王入京的打算。消息从北京传到南京,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还不知道,就在朱瞻基丧礼结束七日之后,太子朱祁镇已经由三位阁老和张太后扶立为新皇帝,来到华盖殿,登上了那个对他来说太过高高在上,太过宽大的宝座。

登基之后,新皇定年号为正统,并宣布,这一年二月份的会试照常举行

在这之前,有许多其他地方的举人早已赶赴京城,却没想到,先等来的是皇帝驾崩的消息。从南京到北京,并不像在南方偏远之地跋涉那么困难,所以大致一算,张皓文觉得他们还是赶得上会试的。

由于已经有了举人身份,进京赶考的时候无论是坐船还是骑马,是住客栈还是借宿道观佛寺,他们都会受到特殊的优待,自古来鼎鼎有名的京杭大运河上,更有许多船只自告奋勇想要捎上他们这些赶考的士子,因为运河一路有着数不清的钞关,但只要你船上有一名举人,那就不用交这个“过路费”了。就这样,张皓文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又踏上了北上的旅程。

会试的前奏1

“你们可不要以为会试和乡试的格式一样, 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应对,我们虽然能在广东脱颖而出, 但会试聚集的是各地的才子, 不说别的,就说咱们在国子监遇到的那几个江西的同窗,他们的八股文有时候连我看了都自叹不如呢”

张皓文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二月份赶到了京城。听说,这一次入京考试的举子一共有两千多名, 只不过,由于来参加会试的都是有身份的举人, 自然不可能像乡试的时候那样,背着书篓,穿着长衫在街上晃来晃去寻找住处。张皓文和丘洵、邢恕一到北京,就住进了京城中来自广东的商贾名流集资兴建的“会馆”中,享受着和国子监的艰苦条件天上地下的居住环境, 等待乡试第一场的开始。

三年前年纪轻轻就考中解元的丘洵, 自然成了一众士子们追捧的对象。厅中坐满了人, 他们正聚精会神的听着丘洵为他们解说乡试和会试之间的不同之处。张皓文和邢恕坐在一旁, 也一样听的认认真真。邢恕还开口问道:“见深,会试首场也是七篇八股文, 这和乡试到底有何不同呢”

“这个,你们就要听我好好说说了,考的形式还是一样,只不过, 会试考官注重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文风若是在文风上稍加注意,最后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的”

丘洵站起身来给自己斟了杯茶,举着茶盏面对众人侃侃而谈:“这其一嘛,自然是要揣摩主考官的意思;其二,八股文也称作时文,这是为何时者,与时皆行也。大明初建之时,民风淳朴,天下大乱已久,刚开科考试,考官们都喜欢简洁明快,义理清晰的文章。可如今呢文风已经变得越来越华丽,甚至篇幅也比明初长了许多。道试、乡试的时候,每个地方的主考或许各有偏好,可这里是京师,天下饱学之士齐聚于此,大明的文脉就握在这些人的手中,尤其是广东各州地处偏远,未必对当今流行的时文那么熟悉”

“都打听好了他们现在住在广东会馆中”乾清宫前的台阶上,一名年近三十的太监倒背着双手,一步步往殿外踱去。在他身旁是一名年纪稍长的太监,但面对着那名年轻太监的时候,他却是一脸恭敬的神色:“王公公,都按您说的相貌、年龄打听过了。怎么您想现在就动手嘛”

“嗯”那年轻太监沉吟起来,他刚想说话,忽然后面殿门一开,传来了小皇帝惊慌的喊声:“王伴王伴去哪里了”

年轻太监马上转过身,三步并作两步往里跑去,其余的人都低垂着头,目光中带着几分羡慕和恭敬的神色。自从三年前先帝命王永祥代替王振成了太子的陪读太监之后,他说话做事无不把小皇帝的喜好揣摩的清清楚楚

孙皇后见自己求子无望,渐渐也对这个寄养在自己名下的儿子重视起来,平时教导难免就严厉了些,而王永祥总是能在太子心灰意冷的时候适时给他安慰。先帝对太子颇多管束,王永祥靠着自己在民间生活多年,想着各种法子从宫外弄来新鲜玩意儿逗太子开心。比如什么从南方来的橡胶做的蹴鞠,两个轮子加上横梁可以骑着到处跑的小车,把闷在深宫,却活泼好动的太子哄的高高兴兴,对王永祥这个更像是“陪玩”的“陪读”也越发依赖。

宣德帝一死,太子本应顺利即位,可朝臣们一想到他年纪尚小,心中总是颇多犹豫,宫内宫外传言四起,都说张太后有立她的另一个儿子,以贤明著称的襄王为帝的意思。

朱祁镇未登基的时候,偶尔也听到过宫人们私下的议论,虽然他还不到八岁,但是这些年经历的种种明枪暗箭,已经足以让他意识到他的处境是多么的严峻,这一切都让他心里充满了恐慌。他的叔叔会当皇上吗如果这是真的,那他这个“太子”该怎么办会不会被

一辈子关在凤阳面对着同样忧虑的孙氏,朱祁镇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将这些苦恼都说给了一直陪着他的“王伴”。

深夜里,孙氏和朱祁镇一起,被召进了后宫深处的清宁宫,榻上半卧着一位身着白衣的老妇人,她虽然上了年纪,可眼神清亮,不怒自威,和孙皇后雍容华贵,娇美动人的气质不同,这老人眼里尽是高高在上的庄严,投向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对他们“母子”二人审视的意味。

“听说镇儿替他父皇守灵的时候打起了瞌睡,皇后呀,可有此事”老妇人盯着孙氏的眼睛,一字一顿的问道。

相比于孙氏,朱祁镇更怕自己的这位祖母,她曾经是张太后,可如今已经成了太皇太后。朱祁镇紧张的发现,她仍然称孙氏为皇后,可现在,已经没有了皇帝,孙氏还不是太后,正如自己还不是皇帝一样,他们这曾经并不算和谐的一对母子现在的命运却紧紧系在了一起。

“母后,母后您听我说,镇儿他实在是哀思过度,昨夜几次哭醒又睡去,所以今日守灵精神不好,没能坚持下来,是我没有照料好他的起居,都

目录
返回顶部